城市隐秩序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的城市应用 作者:刘春成 著 出版时间:2017年版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展开并回答“城市为什么是一个复杂自适应系统”;第二部分结合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创始人霍兰德对CAS的基本分析,从主体一致性、要素流动性、功能关联性,提出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公共服务等四大基本的子系统的划分;第三部分指出了智慧城市、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下使我们能够更好地观察、理解以及应用城市作为复杂自适应系统的本质特性。目录序 一 城市新理性主义的曙光序 二 探路中国城市发展的有效视角前 言 以复杂适应系统视角重新“发现”城市第一章 城市隐秩序的知行迷思 一 在摇摆中前进的中国城镇化 二 城市病折射城市认知局限 三 城市系统有着生命体的特征第二章 复杂系统理论的发展及其对城市研究的价值 一 东西方古代哲学中的系统及复杂性思想掠影 二 现代系统理论及复杂性研究概述 三 现代系统理论对城市研究的价值第三章 城市是人造的复杂适应系统 一 城市是人类创造的复杂系统 二 城市复杂性是人类社会的映射 三 城市系统复杂性的时空表现 四 城市系统分析的八个基本概念 五 解构城市四个基本子系统第四章 规划系统:城市整体的智慧系统 一 从原始城邦到城市系统的认知变迁 二 规划系统的三大类主体及其聚集 三 智慧冲突带来规划系统的非线性表现 四 不同规划过程的要素流动 五 规划系统多样性的来源和表现 六 规划系统的五大特点标识 七 规划系统的积木块和内部模型第五章 基础设施:城市的物理支撑系统 一 感知刚柔并济的基础设施系统 二 基础设施系统的主体与主体聚集 三 基础设施系统功能的非线性发展 四 多角度看基础设施系统的要素流 五 基础设施系统的目标多样性 六 基础设施系统的四个特点标识 七 基础设施系统的积木块和内部模型第六章 产业系统:城市的动力系统 一 城市产业:需求与欲望的纠结 二 城市产业系统的三类主体与聚集 三 产城互动中产业系统的非线性发展 四 围绕三类主体的城市产业系统要素流 五 城市产业系统的目标多样性 六 城市产业系统的四个特点标识 七 城市产业系统的积木块和内部模型第七章 基本公共服务系统:城市的平衡系统 一 基本公共服务伴随着城市的安全与利益演进 二 基于立场的三种系统主体及其聚集特点 三 三个维度看基本公共服务系统的非线性发展 四 基本公共服务系统的要素流分析 五 基本公共服务系统目标的多样性 六 基本公共服务系统的四个特点标识 七 基本公共服务系统的积木块和内部模型第八章 城市复杂系统认知支撑更好的城市实践 一 智慧城市的关键是要发现和适应城市的整体智慧 二 城市“块数据”应用实现城市精准化和精细化管理 三 “互联网+”助力城市规划的智慧集成第九章 中国城市群的复杂适应性分析 一 城市群的核心价值是聚合发展 二 聚合发展需要多方主体共同促进 三 从城市系统视角解构城市群的内部秩序 四 特色小镇在城市群中不是配角后 记附件一 缅怀恩师陈栋生先生附件二 《城市的崛起:城市系统学与中国城市化》序参考文献 上一篇: 城市语义网络 城市设计策划新方法 董君 著 2017年版 下一篇: 高层建筑抗震设计研究工程实例 河北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结构技术研究中心 编 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