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 > 下载地址1
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
- 名 称: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 - 下载地址1
- 类 别:气象与灾害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kne6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梳理了全新世气候变化以及环境考古研究的学术脉络,并且仔细分析和评价了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同时,在大量野外工作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重建了京津冀地区全新世气候变迁历史,并将全新世气候演化序列和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另外,《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京津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规律及可能的生计模式。因此,包括第四纪地质、考古以及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是《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的特色。《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可供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等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院校的师生阅读与参考。
目录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环境考古学与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
2.1 环境考古的发展历史
2.2 全新世气候研究
2.2.1 全新世气候演化阶段
2.2.2 全新世气候周期性及其驱动机制
2.2.3 气候周期的检测方法
2.3 全新世气候与环境考古的综合研究
2.3.1 气候突变事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2.3.2 人类对环境变迁的调整与响应
2.3.3 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与干预
2.3.4 史前农业与气候环境的研究
2.3.5 农业发展、传播与气候环境关系研究
2.4 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新趋向
第3章 遥感与GIS方法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
3.1 遥感与GIS方法简介
3.1.1 考古学视角的延伸
3.1.2 为什么要将GIS和RS技术应用于环境考古呢?
3.1.3 遥感考古原理
3.1.4 各种遥感影像的应用范围
3.2 GIS与遥感考古的具体应用实例分析
3.2.1 遥感影像对于考古遗址的识别
3.2.2 GIS空间分析方法
3.2.3 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的应用
3.2.4 问题与展望
第4章 研究区概况
4.1 河北平原自然地理概况
4.1.1 河北平原现代地貌格局
4.1.2 河北平原全新世地层分布
4.1.3 河北平原的气候
4.1.5 河北平原现代水系格局
4.2 研究区位置及其地层特征
4.2.1 研究区位置
4.2.2 河北任丘剖面地层描述
4.3 河北平原全新世环境研究概况
第5章 14C测年原理及剖面年代体系的建立
5.1 14C测年的原理及其误差来源
5.1.1 Suess效应
5.1.2 核爆效应
5.1.3 同位素分馏效应及δ13C校正
5.1.4 碳库效应
5.2 14C年代校正的原理及其方法
5.2.1 校正原理
5.2.2 校正工作的进行
5.2.3 14C年龄的不同表示方法的含义
5.3 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5.3.1 测年结果的可靠性
5.3.2 年代序列的建立
第6章 气候代用指标的指示意义
6.1 粒度参数的指示意义
6.1.1 研究区粒度特征
6.1.2 粒度分析结果
6.1.3 粒度其他参数特征
6.2 粒度频率曲线与累积曲线
6.3 磁化率特征分析
6.3.1 湖泊沉积物磁性矿物来源
6.3.2 磁化率参数意义
6.3.3 研究区磁化率的指代意义
6.4 碳酸钙、色度以及总有机碳的指代意义
6.4.1 碳酸钙及色度
6.4.2 总有机碳
第7章 河北平原全新世气候及其区域对比
7.1 湖面波动与河流作用(结果分析)
7.1.1 河流作用与古湖泊演化
7.1.2 平原中部全新世地层划分及环境演变
7.1.3 小结
7.2 河北平原全新世气候综合分析
7.2.1 粒度资料
7.2.2 孢粉资料
7.2.3 总结
7.2.4 河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泥炭发育条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7.3 平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第8章 全新世气候特征与文化发育
8.1 全新世气候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
8.1.1 全新世温暖期统计
8.1.2 全新世气候恶劣事件
8.2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及其对环境的调整与响应
8.2.1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及文化演变动力分析
8.2.2 讨论
8.3 河北及京津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及其分布规律
8.3.1 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
8.3.2 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中期之间的空白时期
8.3.3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发展
8.3.4 仰韶文化
8.3.5 仰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地理分布
8.3.6 龙山文化及其地理分布
8.3.7 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地理分布
8.3.8 本节小结
8.4 聚落分析方法
第9章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考古遗址研究
9.1 数据准备和收集
9.2 基于GIS遗址点空间分布规律
9.2.1 基于GIS-SDA的遗址空间分布规律
9.2.2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遗址点分布研究
9.2.3 遗址分布环境参数统计
9.3 遗址的可视域分析与生计模式探讨
9.3.1 最早期遗址可视域分析
9.3.2 较早期遗址可视域分析
9.3.3 仰韶时期遗址可视域分析结果
9.3.4 龙山时期遗址可视域分析
9.3.5 新石器时代遗址生计模式与可视域关系探讨
9.3.6 可视域分析存在的技术上的问题
9.4 自然条件与遗址的空间分布
9.4.1 研究区水热配置
9.4.2 距水距离分析
9.5 多要素分析方法的华北农业起源问题探讨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梳理了全新世气候变化以及环境考古研究的学术脉络,并且仔细分析和评价了环境考古研究中的常用技术方法。同时,在大量野外工作和室内实验的基础上,重建了京津冀地区全新世气候变迁历史,并将全新世气候演化序列和新石器文化发展序列进行了对比分析。另外,《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探讨了京津冀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规律及可能的生计模式。因此,包括第四纪地质、考古以及GIS空间分析等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是《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的特色。《气候与文化:基于多源数据分析方法的环境考古学探索》可供第四纪地质学、考古学等专业的研究人员以及相关院校的师生阅读与参考。
目录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环境考古学与全新世环境演变研究
2.1 环境考古的发展历史
2.2 全新世气候研究
2.2.1 全新世气候演化阶段
2.2.2 全新世气候周期性及其驱动机制
2.2.3 气候周期的检测方法
2.3 全新世气候与环境考古的综合研究
2.3.1 气候突变事件对新石器文化的影响
2.3.2 人类对环境变迁的调整与响应
2.3.3 人类对于环境的影响与干预
2.3.4 史前农业与气候环境的研究
2.3.5 农业发展、传播与气候环境关系研究
2.4 环境考古学研究的新趋向
第3章 遥感与GIS方法在环境考古中的应用
3.1 遥感与GIS方法简介
3.1.1 考古学视角的延伸
3.1.2 为什么要将GIS和RS技术应用于环境考古呢?
3.1.3 遥感考古原理
3.1.4 各种遥感影像的应用范围
3.2 GIS与遥感考古的具体应用实例分析
3.2.1 遥感影像对于考古遗址的识别
3.2.2 GIS空间分析方法
3.2.3 考古遗址预测模型的应用
3.2.4 问题与展望
第4章 研究区概况
4.1 河北平原自然地理概况
4.1.1 河北平原现代地貌格局
4.1.2 河北平原全新世地层分布
4.1.3 河北平原的气候
4.1.5 河北平原现代水系格局
4.2 研究区位置及其地层特征
4.2.1 研究区位置
4.2.2 河北任丘剖面地层描述
4.3 河北平原全新世环境研究概况
第5章 14C测年原理及剖面年代体系的建立
5.1 14C测年的原理及其误差来源
5.1.1 Suess效应
5.1.2 核爆效应
5.1.3 同位素分馏效应及δ13C校正
5.1.4 碳库效应
5.2 14C年代校正的原理及其方法
5.2.1 校正原理
5.2.2 校正工作的进行
5.2.3 14C年龄的不同表示方法的含义
5.3 剖面年代序列的建立
5.3.1 测年结果的可靠性
5.3.2 年代序列的建立
第6章 气候代用指标的指示意义
6.1 粒度参数的指示意义
6.1.1 研究区粒度特征
6.1.2 粒度分析结果
6.1.3 粒度其他参数特征
6.2 粒度频率曲线与累积曲线
6.3 磁化率特征分析
6.3.1 湖泊沉积物磁性矿物来源
6.3.2 磁化率参数意义
6.3.3 研究区磁化率的指代意义
6.4 碳酸钙、色度以及总有机碳的指代意义
6.4.1 碳酸钙及色度
6.4.2 总有机碳
第7章 河北平原全新世气候及其区域对比
7.1 湖面波动与河流作用(结果分析)
7.1.1 河流作用与古湖泊演化
7.1.2 平原中部全新世地层划分及环境演变
7.1.3 小结
7.2 河北平原全新世气候综合分析
7.2.1 粒度资料
7.2.2 孢粉资料
7.2.3 总结
7.2.4 河北平原及其周边地区泥炭发育条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
7.3 平原气候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第8章 全新世气候特征与文化发育
8.1 全新世气候在不同地区的具体表现
8.1.1 全新世温暖期统计
8.1.2 全新世气候恶劣事件
8.2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及其对环境的调整与响应
8.2.1 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序列及文化演变动力分析
8.2.2 讨论
8.3 河北及京津地区新石器文化发展及其分布规律
8.3.1 早期新石器时代文化
8.3.2 新石器时代文化早、中期之间的空白时期
8.3.3 新石器时代中期的文化发展
8.3.4 仰韶文化
8.3.5 仰韶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地理分布
8.3.6 龙山文化及其地理分布
8.3.7 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商文化的地理分布
8.3.8 本节小结
8.4 聚落分析方法
第9章 基于GIS空间分析方法的考古遗址研究
9.1 数据准备和收集
9.2 基于GIS遗址点空间分布规律
9.2.1 基于GIS-SDA的遗址空间分布规律
9.2.2 基于GIS空间分析的遗址点分布研究
9.2.3 遗址分布环境参数统计
9.3 遗址的可视域分析与生计模式探讨
9.3.1 最早期遗址可视域分析
9.3.2 较早期遗址可视域分析
9.3.3 仰韶时期遗址可视域分析结果
9.3.4 龙山时期遗址可视域分析
9.3.5 新石器时代遗址生计模式与可视域关系探讨
9.3.6 可视域分析存在的技术上的问题
9.4 自然条件与遗址的空间分布
9.4.1 研究区水热配置
9.4.2 距水距离分析
9.5 多要素分析方法的华北农业起源问题探讨
下一篇: 气候的文明史:从冰川时代到全球变暖
上一篇: 气候博弈的伦理共识与中国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