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中国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图书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侯康明 等编著 2012年版

  • 名  称:中国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图书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侯康明 等编著 2012年版 - 下载地址2
  • 类  别:气象与灾害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中国城市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图书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
作者: 侯康明 等编著
出版时间: 2012年版
内容简介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通过系统的地震地质调查,大尺度深地震探测、精细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跨断层联合钻探、地质构造及地质槽探剖面研究,并结合新年代学样品测试数据分析等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方法,较全面客观的评价了南京市及其郊区的地震构造环境,主要隐伏目标断层的活动性及其深、浅部耦合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本书还用较大篇幅论述了南京市及其郊区的第四纪地质环境、古地理、古气候环境及历史地震的发生特征。科研成果可使广大读者了解工程探测、科学研究的过程,及南京市的地震构造环境,从中有所受益。《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可供有关大专院校师生、地质科研单位、城市规划部门、工程建设部门从事构造地质、地球物理、工程地质、地震预测的研究人员参考阅读。
目录
第一章 概述
1.1 地震活动断层研究的重要意义
1.2 工程建设的立项背景
1.3 探测与评价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
1.3.1 探测目标及工作范围
1.3.2 主要任务
1.3.3 主要技术难点
1.4 工程建设的主要实施单位及完成人
第二章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简析
2.1 区域地质构造概况
2.2 区域沉积建造特征
2.2.1 区域大地构造分区
2.2.2 区域沉积建造特征
2.2.3 区域构造旋回和构造层
2.2.4 区域地质构造特征
2.3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2.3.1 中、新生代构造盆地
2.3.2 垂直差异升降运动
2.3.3 断块活动的继承性、差异性和新生性
2.3.4 区域新构造分区
2.4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及地壳深部结构
2.4.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4.2 区域地壳变形特征
2.4.3 地壳深部结构特征
2.4.4 地壳和上地幔结构(深部形态)
2.5 区域构造应力场分析
2.5.1 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
2.5.2 小震综合节面解
2.5.3 区域震源机制解
2.5.4 区域构造应力场
2.6 区域地震活动性分析
2.6.1 地震目录
2.6.2 工作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特征
2.6.3 地震重新定位结果
2.7 区域主要断层特征
2.7.1 区域内目标区主要断层基本特征
2.7.2 区域内目标区周缘主要断层基本特征
2.8 区域地壳运动与动力学背景分析
2.9 区域地震构造调查的主要结论
第三章 区域第四纪地质环境分析
3.1 区域第四纪地层划分对比
3.2 钻探工程地层划分与对比
3.2.1 标准钻孔岩性描述与分层
3.2.2 非标准钻孔岩性描述与分层
3.3 钻孔地层年代学测试方法及年代学剖面的建立
3.3.1 年代学测试技术简介及样品的采集
3.3.2 释光方法及测年结果
3.3.3 HC方法及测年结果
3.3.4 各场地钻孔柱状图对比
3.3.5 标准钻孔测井和波速测试
3.4 第四纪地层标准钻孔孢粉组合与古地理气候环境演化
3.4.1 N06S6的样品采集与孢粉主要类型
3.4.2 N06S6钻孔孢粉组合带
3.4.3 第四纪气候环境及其演化
3.5 主要结论和认识
第四章 目标区隐伏断层试验探测结果
4.1 探测方法及工作条件
4.2 浅层人工地震探测试验工作
4.2.1 波场调查及不同震源试验资料分析
4.2.2 不同频率检波器及横波检波器的接收试验资料分析
4.2.3 不同道距试验资料分析
4.2.4 不同井深试验资料分析
4.2.5 不同药量试验资料分析
4.2.6 试验结论
4.3 施工方法试验
4.3.1 探测方法及原理概述
4.3.2 观测系统选择
4.3.3 施工方法及采集参数
4.3.4 测量工作
4.3.5 工程量及试验工程量
4.4 地震资料的数字处理
4.4.1 技术要求
4.4.2 资料的试处理
4.4.3 资料的批量处理
4.4.4 数字处理的重点环节
4.5 二维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4.5.1 反射波地质层位的确定与解释
4.5.2 反射波的对比及断点解释
第五章 目标区主要断层综合定位与活动性鉴定
5.1 综合定位与活动性鉴定的技术思路
5.2 目标断层定位与活动性鉴定
5.2.1 南京-湖熟断层(Fa)
5.2.2 甲山槽探地质剖面与南京一湖熟断层的活动性鉴定
5.2.3 幕府山一焦山断层(F:)
5.2.4 跨断层联合钻探剖面与幕府山一焦山断层活动性鉴定
5.2.5 江浦一六合断层(F。)
5.2.6 方山一小丹阳断层(F4)
第六章 目标区及其邻区深部地震构造环境探测与研究
6.1 探测技术方法及其工作目标
6.1.1 探测工作量
6.1.2 技术内容与要求
6.1.3 技术指标与要求
6.2 深地震反射探测
6.2.1 深地震反射剖面位置与测量
6.2.2 深地震反射勘探的野外方法
6.2.3 深地震反射剖面资料分析解释
6.3 高分辨折射和宽角反射/折射联合探测
6.3.1 野外探测方案的总体设计
6.3.2 震相的分析对比
6.4 高分辨地震折射探测
6.4.1 Pa波资料
6.4.2 速度结构波前成像
6.4.3 时间项反演
6.4.4 宽角反射/折射剖面资料的处理
6.4.5 地壳结构和断层构造
6.5 深地震主要探测结果及深部环境特征
6.5.1 地壳浅部基本结构和断层构造
6.5.2 剖面浅部的断层特征
6,5.3 基底断层在折射记录截面上的反映
6.5.4 地壳深部的二维速度结构
6.5.5 深地震反射揭示的壳内界面和断层
第七章 地震活动断层的危险性评价
7.1 工作技术途径
7.2 地震构造环境分析
7.3 区域构造应力场
7.3.1 区域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成果
7.3.2 目标区的实测大地应力数据资料
7.3.3 本地区视应力分析结果
7.3.4 目标区内的断层受力状态与应力集中位置
7.4 主要断层的地震危险性
7.4.1 目标断层上的历史地震
7.4.2 目标区内设定地震的位置
7.4.3 目标断层设定地震的最大震级
7.4.4 目标断层地震危险性
7.5 主要结论
第八章 地震活动断层的危害性评价
8.1 三维地下结构模型
8.1.1 目标区三维地下结构各地层界面的确定
8.1.2 目标区三维地下结构各地层参数的确定
8.2 目标区活动断层震源模型
8.2.1 地震动预测中的震源模型
8.2.2 设定地震震源参数的确定
8.3 南京市活断层地震危害性评价结果
8.3.1 计算过程
8.3.2 非线性时程反应分析使用的钻孔资料
8.3.3 计算过程示例
8.4 计算结果分析
8.4.1 峰值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分布
8.4.2 预测结果的定性分析
8.4.3 目标区代表时程
8.5 结论与预测结果应用
第九章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信息系统建设
9.1 设计目标
9.2 数据库建设
9.2.1 数据建模
9.2.2 数据库建设
9.2.3 专题数据库完成情况
9.3 三维地壳模型
9.4 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9.4.1 系统配置需求分析
9.4.2 信息系统研发
9.5 主要结论
第十章 南京市活断层探测与地震危险性评价主要结论
10.1 区域地震地质环境综合评价
10.2 目标区主要断层活动性综合评价
10.3 目标区地震危险性综合评价
10.4 目标区地震危害性综合评价
参考文献
图版


下载排行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360book | 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