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 > 下载地址2
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
- 名 称: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 - 下载地址2
- 类 别:经济金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由宋正著。《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工业化理论综述、旧中国的工业化(1861—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工业化(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业化等。
目录
第1章导论 1.1研究动机 1.2相关概念界定 1.3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3.3研究框架 1.4本书的创新 第2章工业化理论综述 2.1二元经济增长理论 2.1.1刘易斯的两个增长阶段理论 2.1.2费景汉一拉尼斯的三个增长阶段论 2.2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2.1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2.2.2罗斯托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2.2.3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2.2.4库兹涅茨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研究 2.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 2.3.1库兹涅茨和索罗的增长因素分析理论 2.3.2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2.3.3内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 2.3.4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2.4小结 第3章旧中国的工业化(1861—1949) 3.1近代中国人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轨迹 3.1.1 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萌芽时期(鸦片战争一甲午战争) 3.1.2 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生长时期(戊戌变法时期) 3.1.3 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形成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3.1.4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之争(中华民国时期) 3.2旧中国工业化的特征 3.2.1晚清工业化的特征 3.2.2中华民国时期工业化的特征 3.3 旧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水平 3.3.1 旧中国工业化的成就 3.3.2旧中国工业化的水平 3.4旧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 3.4.1工业化必须依靠社会力量 3.4.2政治民主化是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3.4.3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发展 3.4.4强政府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保障 第4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工业化(1949—1978) 4.1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4.1.1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 4.1.2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 4.2前30年工业化的特征 4.2.1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走向工业化 4.2.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 4.2.3两大阵营对峙下的社会主义大国工业化 4.2.4群众运动型的工业化 4.2.5 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转变 4.3前30年的工业化成果 4.3.1 实践成果 4.3.2理论成果 4.3.3简评 4.4前30年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 4.4.1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4.4.2坚持从国情出发,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4.4.3 中国的工业化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 4.4.4民族精神是实现工业化的精神动力 4.4.5慎防政治斗争冲击工业化 第5章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业化 5.1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业化思想 5.2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特征 5.2.1准确的历史定位 5.2.2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工业化的继承与发展 5.2.3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化 5.2.4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的工业化 5.2.5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工业化 5.3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成就 5.3.1经济发展成就辉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5.3.2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5.3.3利用外资规模不断壮大、水平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5.3.4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5.4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经验 5.4.1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工业化持续前行 5.4.2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5.4.3 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使工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5.4.4城市化推动工业化 5.5继续工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5.5.1工业化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5.5.2成本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 5.5.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的统一 5.5.4中国工业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协调 5.6新中国工业化小结 5.6.1大国工业化 5.6.2和平发展的工业化 5.6.3以五年计划(规划)为手段组织实施的工业化 第6章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出版时间:2013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由宋正著。《中国工业化历史经验研究》共分为六章,主要内容包括导论、工业化理论综述、旧中国的工业化(1861—1949)、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工业化(1949—1978)、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业化等。
目录
第1章导论 1.1研究动机 1.2相关概念界定 1.3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1.3.1研究思路 1.3.2研究方法 1.3.3研究框架 1.4本书的创新 第2章工业化理论综述 2.1二元经济增长理论 2.1.1刘易斯的两个增长阶段理论 2.1.2费景汉一拉尼斯的三个增长阶段论 2.2经济增长阶段理论 2.2.1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2.2.2罗斯托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2.2.3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2.2.4库兹涅茨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研究 2.3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 2.3.1库兹涅茨和索罗的增长因素分析理论 2.3.2丹尼森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2.3.3内生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理论 2.3.4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 2.4小结 第3章旧中国的工业化(1861—1949) 3.1近代中国人探索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轨迹 3.1.1 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萌芽时期(鸦片战争一甲午战争) 3.1.2 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生长时期(戊戌变法时期) 3.1.3 中国近代工业化思想的形成时期(辛亥革命前后) 3.1.4中国近代工业化道路之争(中华民国时期) 3.2旧中国工业化的特征 3.2.1晚清工业化的特征 3.2.2中华民国时期工业化的特征 3.3 旧中国工业化的成就与水平 3.3.1 旧中国工业化的成就 3.3.2旧中国工业化的水平 3.4旧中国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 3.4.1工业化必须依靠社会力量 3.4.2政治民主化是工业化的前提条件 3.4.3工业化离不开农业发展 3.4.4强政府是实现中国工业化的重要保障 第4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前30年的工业化(1949—1978) 4.1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4.1.1马克思主义的工业化理论 4.1.2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初步发展——毛泽东的工业化思想 4.2前30年工业化的特征 4.2.1通过和平、渐进的方式走向工业化 4.2.2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工业化 4.2.3两大阵营对峙下的社会主义大国工业化 4.2.4群众运动型的工业化 4.2.5 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实现工业现代化的转变 4.3前30年的工业化成果 4.3.1 实践成果 4.3.2理论成果 4.3.3简评 4.4前30年工业化的经验与教训 4.4.1 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4.4.2坚持从国情出发,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 4.4.3 中国的工业化必须解决好“三农”问题 4.4.4民族精神是实现工业化的精神动力 4.4.5慎防政治斗争冲击工业化 第5章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工业化 5.1 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在中国的创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工业化思想 5.2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特征 5.2.1准确的历史定位 5.2.2改革开放后的工业化是对新中国成立后前30年工业化的继承与发展 5.2.3全球化背景下的工业化 5.2.4三股力量共同推动的工业化 5.2.5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统一的工业化 5.3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成就 5.3.1经济发展成就辉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5.3.2人民生活质量显著改善,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 5.3.3利用外资规模不断壮大、水平逐步提高,对外贸易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5.3.4经济结构趋向合理,产业结构不断升级 5.4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的经验 5.4.1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工业化持续前行 5.4.2调整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创新,实现工业化又好又快发展 5.4.3 市场化改革、对外开放使工业增长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5.4.4城市化推动工业化 5.5继续工业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5.5.1工业化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5.5.2成本约束与工业化加速推进的矛盾 5.5.3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社会转型的统一 5.5.4中国工业化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利益协调 5.6新中国工业化小结 5.6.1大国工业化 5.6.2和平发展的工业化 5.6.3以五年计划(规划)为手段组织实施的工业化 第6章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下一篇: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企业的科技进步:与近代外国工业企业的比较研究
上一篇: 中国工业史话 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