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 符文彬,黄东勉,王聪 主编 2017年版 > 下载地址1
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 符文彬,黄东勉,王聪 主编 2017年版
- 名 称: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 符文彬,黄东勉,王聪 主编 2017年版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医药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符文彬针灸医道精微
作者:符文彬,黄东勉,王聪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版
内容简介
《符文彬教授针灸医道精微》分医道春秋、医道精微、医道研究三篇。上篇医道春秋反映符文彬教授中医针灸之路,中篇医道精微是介绍符文彬教授医术、医论、医案、临床诊治思维和理论创新,下篇医道研究是介绍符文彬教授针灸研究成就。该书对符文彬针灸临床、教学、科研的具体总结和传承岭南针灸精华。
目录
目录
前言
上篇 医道春秋
第一节 符文彬老师的医道启蒙与师承 3
一、 师亦友,真传尽得——跟师岭南针灸大家司徒铃教授 3
二、 跨界跟师,火花碰撞——跟师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 3
三、 忘年之交,两代针灸专家的握手——跟师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 4
第二节 师德践行记 7
一、 以德立身 8
二、 为人师表 8
三、 教学相长 9
四、 兴趣培养 9
五、 因材施教 9
六、 团队意识 10
第三节 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10
一、 符文彬教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10
二、 2013年1月中山市优秀人才结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12
第四节 2013年广东省中医院建院八十周年“杰出贡献奖”人物获得者访录 12
第五节 符文彬教授传记 19
中篇 医道精微和医术
第一章 医经发挥 27
第一节 针灸定位诊断与分层治疗 27
一、 针灸的定位诊断 27
二、 针灸的分层治疗 35
第二节 血管针灸技术 43
一、 源流 43
二、 理论基础 43
三、 血管针灸技术重要穴位或部位、主治和刺灸法 45
四、 针具的选择 48
五、 选穴和体位 48
六、 消毒针具 49
七、 具体操作步骤 49
八、 针刺出血量 50
九、 出针 51
十、 适应证 51
十一、 血管针灸技术的临床应用 51
十二、 禁忌证 55
十三、 注意事项 55
第三节 面针技术 55
一、 面诊与面针 56
二、 面针技术的穴位定位和主治 56
三、 面针技术取穴原则 58
四、 面针技术适应证 59
五、 面针技术的刺灸法 59
六、 临床应用 60
七、 病案选录 60
第四节 唇针技术 61
一、 唇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61
二、 唇针的穴区分布及主治 62
三、 唇针刺灸法 62
四、 注意事项 62
第五节 巨刺、缪刺的发挥——相应取穴技术 62
一、 相应取穴的理论基础 63
二、 相应取穴的方法 63
三、 相应取穴的临床应用特点 73
四、 适应证 73
五、 临床应用 73
六、 注意事项 74
七、 相应取穴的病案选录 74
第六节 火针技术 77
一、 理论基础 77
二、 针具选择 78
三、 操作步骤 78
四、 技术要点 79
五、 适应证 79
六、 火针技术的临床应用举例 79
七、 禁忌证 82
八、 注意事项 82
第七节 眼针技术 82
一、 眼针技术的源流 83
二、 眼针技术的理论基础 84
三、 眼针穴区分布及主治 89
四、 眼针技术的取穴原则 90
五、 眼针技术的适应证 91
六、 眼针刺灸法 92
七、 眼针技术的临床应用 94
八、 禁忌证 116
九、 注意事项 116
第八节 大接经技术 116
一、 理论基础 116
二、 取穴方法 117
三、 大接经技术操作步骤 117
四、 适应证 117
五、 临床应用及发挥 117
六、 注意事项 119
第九节 针灸奇术的应用 119
一、 针灸奇术的源流 119
二、 《内经》针灸奇术治病精要 121
三、 《难经》针灸奇法治病精要 124
四、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奇术治病精要 126
五、 《针灸资生经》针灸奇法治病精要 126
六、 《针方六集》针灸奇术治病精要 127
七、 针灸歌赋奇方妙用 128
八、 其他古代文献针灸奇法选录 129
第十节 背俞穴的应用发挥 130
一、 刺灸技术的发挥 130
二、 背俞穴的应用发挥 130
三、 背部新穴及其临床 130
第十一节 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31
一、 八脉交会穴的源流 131
二、 何为八脉交会穴 132
三、 八脉交会穴如何配对运用于临床 133
四、 八脉交会穴如何治疗郁证 134
五、 八脉交会穴加四关穴论治五型郁证 136
第十二节 灸法的保健作用 137
第二章 医道传承与发扬 140
第一节 针刺手法注重调气 140
一、 毫针调气针法 140
二、 调气手法 141
三、 选穴与配穴 141
四、 疗程与注意事项 141
五、 临床应用 141
第二节 岭南传统天灸技术的传承与发扬 142
一、 岭南传统天灸的源流 142
二、 岭南传统天灸的理论基础 143
三、 岭南传统天灸的敷贴时间 144
四、 岭南传统天灸药物选择 144
五、 岭南传统天灸选穴原则 145
六、 岭南传统天灸技术操作步骤 145
七、 适应证 145
八、 岭南传统天灸技术的临床应用举例 145
九、 禁忌证 148
十、 注意事项 148
第三节 发扬大师灸法——形成精灸技术 148
一、 精灸的理论基础 148
二、 灸材选用 149
三、 精灸大小 149
四、 精灸的特点 150
五、 精灸技术操作步骤 150
六、 适应证 151
七、 临床应用举例 151
八、 禁忌证 155
九、 注意事项 155
第四节 传承经典——重视疏肝调神针灸术 155
一、 针灸调肝治病概述 156
二、 调肝治病的理论基础 157
三、 疏肝调神针灸技术常用穴位 159
四、 适应证 159
五、 疏肝调神针灸技术操作步骤 159
六、 临床应用 160
七、 禁忌证 170
八、 注意事项 171
第五节 为解决疾病难点——提出“心胆论治针灸术” 171
一、 理论基础 171
二、 取穴原则及治疗模式 171
三、 心胆论治针灸技术操作步骤 172
四、 适应证 172
五、 临床应用 172
六、 禁忌证 176
七、 注意事项 176
第六节 针挑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176
一、 源流 177
二、 治病原理 177
三、 挑治部位 177
四、 操作方法 178
五、 功效 178
六、 适应证 178
七、 注意事项 179
八、 针挑专利 179
九、 临床应用 179
十、 病案选录 182
第七节 腰膝同治针灸理论及其临床 183
一、 腰膝同治论是什么 183
二、 腰膝同治的理论基础 183
三、 膝关节病的辨证论治 186
四、 腰椎病的辨证论治 186
五、 病案选录 186
第八节 针灸从阳论治疑难(脑)病 188
一、 阳气是人身之本 188
二、 疑难病多因“阳气不足”;疑难脑病多因“阳微阴盛” 188
三、 治病本于阳气 189
四、 重灸扶阳 189
五、 精灸技术,演道扶阳 190
六、 病案选录 191
第九节 针灸遗传学 194
一、 针灸敏感人群是否存在 194
二、 针灸敏感人群的特证 195
三、 针灸敏感人群与遗传学关系 195
四、 针灸敏感人群、遗传基因与针灸效应的关系 196
五、 病案选录 196
第十节 经脉疲劳现象与针灸临床 198
一、 经脉疲劳现象的古代认识 198
二、 经脉疲劳现象的原因 199
三、 经脉疲劳现象的判断标准 199
四、 经脉疲劳现象的临床对策 199
第十一节 针灸临床诊治思维 200
一、 明确疾病的诊断 201
二、 加强病症的评估 201
三、 重视经脉辨证 202
四、 明确针灸治疗策略 209
五、 治疗方案的制订 211
六、 整合针灸学与针灸临床 215
七、 健康教育 216
第十二节 针灸的未来——整合针灸学 216
一、 针灸学的世界化 216
二、 主流医学对针灸学的重视 217
三、 当今临床医学的现状与认识 217
四、 整合针灸学的提出 217
第三章 医道研究及成果 219
第一节 颈椎病颈痛的研究及成果 219
一、 课题成果 219
二、 研究生学位课题研究 235
三、 其他成果 260
第二节 抑郁相关病症的研究及成果 405
一、 研究项目 405
二、 研究生学位课题研究 425
三、 论文选录 483
第三节 其他研究及成果 545
一、 研究项目 545
二、 研究生学位课题 548
三、 论文选录 568
下篇 针灸医道临床
第四章 相关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案 593
第一节 急症 593
一、 晕厥 593
二、 昏迷 594
三、 抽搐 594
四、 心绞痛 595
五、 胆绞痛 596
六、 肾绞痛 596
七、 中暑 597
八、 咯血 598
九、 崩漏 598
第二节 痛症 599
一、 头痛 599
二、 面痛 600
三、 牙痛 601
四、 项痹 601
五、 肩痹 602
六、 腕管综合征 603
七、 胁痛 604
八、 腰痛 604
九、 胃痛 605
十、 痛经 606
十一、 产后身痛 607
十二、 膝痛 607
十三、 关节扭伤 608
十四、 痹证 609
十五、 纤维肌痛综合征 610
十六、 癌性疼痛 611
十七、 术后伤口痛 612
第三节 心脑肾病症 612
一、 中风 612
二、 眩晕 614
三、 颤病 615
四、 郁证 615
五、 不寐 616
六、 痴呆 617
七、 癫狂 618
八、 痫病 619
九、 戒断综合征 620
十、 面瘫 620
十一、 面肌痉挛 621
十二、 心悸 622
十三、 痿证 623
十四、 慢性疲劳综合征 623
十五、 淋证 624
十六、 癃闭 625
十七、 阳痿 625
十八、 不育症 626
第四节 肺系病症 627
一、 感冒 627
二、 咳嗽 628
三、 哮病 629
四、 喘病 630
第五节 脾胃及气血津液病症 631
一、 臌胀 631
二、 痞满 631
三、 呕吐 632
四、 呃逆 633
五、 噎膈 633
六、 泄泻 634
七、 便秘 635
八、 肥胖症 635
九、 消渴病 636
十、 放疗后不良反应 637
十一、 高脂血症 637
十二、 高尿酸血症 638
十三、 糖耐量异常 639
第六节 皮肤外科病症 639
一、 黄褐斑 639
二、 粉刺 640
三、 乳癖 641
四、 蛇串疮 641
五、 湿疮 642
六、 瘾疹 643
第七节 妇儿科病症 643
一、 月经不调 643
二、 经前期综合征 644
三、 围绝经期综合征 645
四、 闭经 646
五、 慢性盆腔炎 647
六、 不孕症 647
七、 胎位不正 648
八、 小儿遗尿 648
九、 儿童多动综合征 649
十、 抽动障碍 650
第八节 五官病症 650
一、 视神经萎缩 650
二、 黄斑变性 651
三、 耳鸣、 耳聋 651
四、 过敏性鼻炎 652
五、 慢喉痹 653
第五章 医案选录 654
第一节 痛症 654
一、 头痛 654
二、 面痛 656
三、 枕大神经痛 658
四、 颈肩综合征 660
五、 颈椎病 660
六、 肩周炎 668
七、 肱骨内上髁炎 671
八、 左腕骨折 671
九、 腱鞘炎 672
十、 胃痛 673
十一、 腹痛 674
十二、 腰痛 677
十三、 类风湿关节炎 690
十四、 结缔组织病 692
十五、 强直性脊柱炎 693
十六、 髋关节痛 694
十七、 膝关节病 695
十八、 踝关节扭伤 699
十九、 跟腱炎 700
第二节 心脑肾病症 701
一、 郁证 701
二、 不寐 714
三、 眩晕 716
四、 中风 718
五、 面瘫 719
六、 帕金森病 722
七、 舞蹈病 727
八、 痴呆 728
九、 癫狂 728
十、 癫痫 729
十一、 多系统萎缩 730
十二、 Meige综合征 731
十三、 眼面肌痉挛 733
十四、 颅脑外伤 736
十五、 脑干炎 736
十六、 嗅觉丧失 737
十七、 周围性神经病变 738
十八、 脊髓型颈椎病 739
十九、 神经损伤 739
二十、 截瘫 743
二十一、 慢性前列腺炎 743
二十二、 尿频 744
二十三、 男性勃起障碍 745
二十四、 下肢静脉曲张 746
二十五、 胸痹 746
二十六、 淋巴回流障碍 748
第三节 肺系病症 749
一、 支气管哮喘 749
二、 支气管炎 750
三、 慢性疲劳综合征 750
第四节 脾胃及气血津液病症 751
一、 呃逆 751
二、 胃痞病 752
三、 臌胀 752
四、 痛风性关节炎 754
五、 糖尿病 760
六、 甲亢、 痛风性关节炎 761
第五节 妇儿科病症 762
一、 月经不调 762
二、 围绝经期综合征 762
三、 子宫腺肌症 763
四、 产后排乳障碍 763
五、 抽动障碍 764
六、 精神发育迟滞 765
七、 遗尿 767
第六节 皮肤外科病症 768
一、 带状疱疹 768
二、 痤疮 770
三、 腱鞘囊肿 770
四、 甲状腺病 771
五、 局限性硬皮病 772
六、 湿疹 773
七、 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774
八、 乳腺增生 775
第七节 五官病症 776
一、 复视 776
二、 暴盲 776
三、 突发性耳聋 777
四、 感音神经性耳聋 778
五、 过敏性鼻炎 779
六、 声带肥厚 780
七、 声带息肉 781
第六章 跟师心得 782
第一节 黄东勉跟师心得体会 782
一、 熟悉中医经典古籍,长于引经据典 782
二、 师从多位名家,融会贯通,善用各种针灸方法治疗疾病 782
三、 针灸临床思路开阔,不拘泥于一家一术 782
四、 倡导“一针二灸三巩固”的学术观点 782
五、 现代医学知识丰富,关注现代医学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 783
六、 对针灸晚辈同行的大力提携,对学生毫无保留的传授 783
第二节 粟胜勇跟师体会 784
第三节 符文彬教授治疗痛症的临床辨证思维 785
一、 痛症的成因 785
二、 痛症的辨证论治 786
三、 痛症的治疗方法及手段 787
四、 总结 787
第四节 牛淑芳跟师心得 788
第五节 符文彬教授应用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经验介绍 790
一、 失眠源于脑神失养,责之肝气不舒 790
二、 治失眠,“安脑神”为主,“调肝气”为要 791
三、 病案举例 792
四、 心理调护,预防再发 793
第六节 符文彬教授针灸心肾论治颈椎病慢性颈痛经验介绍 793
第七节 程耀南跟师心得 795
第八节 李艳芬跟师心得 800
一、 印象篇 800
二、 穴位篇 801
三、 艾灸篇之一 803
四、 艾灸篇之二 804
五、 治神篇 805
六、 结语 807
第九节 李昭凤跟师心得 807
一、 优秀的医德医风是我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807
二、 注重经典、选穴精当、针灸并用 808
三、 为人师表、平易近人、关爱学生 809
四、 结语 809
第十节 苏临荣跟师心得体会 809
一、 诊病尤重脏腑经络辨证 809
二、 治病先宁心调神 810
三、 治病次重调肝术 810
四、 针灸并重,注重强化巩固持续刺激量 810
五、 善用特色疗法,博采众家之长 811
第十一节 符文彬从心、胆、肾论治焦虑症经验 811
一、 从心论治 811
二、 从肾论治 812
三、 从胆论治 813
四、 验案举例 813
第十二节 针灸从“四关”穴论治及其临床应用 814
一、 “四关”穴定义 814
二、 “四关”穴配伍治病与中医理论的联系 814
三、 从现代医学论“四关”穴 815
四、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 815
五、 结语 816
第十三节 符文彬教授学术思想浅析 816
一、 以肝立论,辨病与辨证结合——创立针灸调肝治病术 816
二、 针灸临证选穴精当,讲究配伍 817
三、 精求针术,重视灸法,临床一针二灸三埋针,巩固疗效 818
四、 关于针刺机制的研究 818
五、 小结 819
第十四节 符文彬教授从心胆论治耳鸣的经验介绍 819
一、 理论根据 819
二、 符教授从心胆论治耳鸣的思维和方法 819
三、 验案举例 820
第十五节 王谦跟师心得 821
一、 尚德 821
二、 善针 821
三、 重灸 823
四、 注重阶梯治疗,构建整合针灸学 824
第十六节 符文彬教授对缪刺法的临床运用 825
一、 《内经》中有关缪刺的概念 825
二、 缪刺疾病的病因病位及适应证 825
三、 《素问·缪刺论》之刺法 826
四、 缪刺法中医理论基础 826
五、 缪刺法疗效 826
六、 缪刺法的临床应用 827
第十七节 符文彬教授结合SCL90量表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 828
一、 抑郁性失眠 828
二、 焦虑性失眠 829
三、 强迫性失眠 829
四、 其他类型的失眠 830
第十八节 徐丽华师从符文彬教授学习心得 830
一、 整体思想 830
二、 善用心胆理论及调肝治病术 831
三、 熟读经典,学以致用 831
四、 熟悉现代医学及前沿动态 832
五、 结语 832
第十九节 袁锋跟师心得 832
第二十节 符文彬教授从心、胆、脾论治慢性湿疹的经验介绍 833
一、 从心、胆、脾论治慢性湿疹的思路探讨 834
二、 从心、胆、脾论治的临床选穴处方 836
三、 “一针二灸三巩固”的三步阶梯治疗法的运用 836
四、 验案 837
作者:符文彬,黄东勉,王聪 主编
出版时间: 2017年版
内容简介
《符文彬教授针灸医道精微》分医道春秋、医道精微、医道研究三篇。上篇医道春秋反映符文彬教授中医针灸之路,中篇医道精微是介绍符文彬教授医术、医论、医案、临床诊治思维和理论创新,下篇医道研究是介绍符文彬教授针灸研究成就。该书对符文彬针灸临床、教学、科研的具体总结和传承岭南针灸精华。
目录
目录
前言
上篇 医道春秋
第一节 符文彬老师的医道启蒙与师承 3
一、 师亦友,真传尽得——跟师岭南针灸大家司徒铃教授 3
二、 跨界跟师,火花碰撞——跟师国医大师张学文教授 3
三、 忘年之交,两代针灸专家的握手——跟师国医大师石学敏院士 4
第二节 师德践行记 7
一、 以德立身 8
二、 为人师表 8
三、 教学相长 9
四、 兴趣培养 9
五、 因材施教 9
六、 团队意识 10
第三节 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10
一、 符文彬教授在广州中医药大学201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10
二、 2013年1月中山市优秀人才结业典礼上的发言稿 12
第四节 2013年广东省中医院建院八十周年“杰出贡献奖”人物获得者访录 12
第五节 符文彬教授传记 19
中篇 医道精微和医术
第一章 医经发挥 27
第一节 针灸定位诊断与分层治疗 27
一、 针灸的定位诊断 27
二、 针灸的分层治疗 35
第二节 血管针灸技术 43
一、 源流 43
二、 理论基础 43
三、 血管针灸技术重要穴位或部位、主治和刺灸法 45
四、 针具的选择 48
五、 选穴和体位 48
六、 消毒针具 49
七、 具体操作步骤 49
八、 针刺出血量 50
九、 出针 51
十、 适应证 51
十一、 血管针灸技术的临床应用 51
十二、 禁忌证 55
十三、 注意事项 55
第三节 面针技术 55
一、 面诊与面针 56
二、 面针技术的穴位定位和主治 56
三、 面针技术取穴原则 58
四、 面针技术适应证 59
五、 面针技术的刺灸法 59
六、 临床应用 60
七、 病案选录 60
第四节 唇针技术 61
一、 唇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61
二、 唇针的穴区分布及主治 62
三、 唇针刺灸法 62
四、 注意事项 62
第五节 巨刺、缪刺的发挥——相应取穴技术 62
一、 相应取穴的理论基础 63
二、 相应取穴的方法 63
三、 相应取穴的临床应用特点 73
四、 适应证 73
五、 临床应用 73
六、 注意事项 74
七、 相应取穴的病案选录 74
第六节 火针技术 77
一、 理论基础 77
二、 针具选择 78
三、 操作步骤 78
四、 技术要点 79
五、 适应证 79
六、 火针技术的临床应用举例 79
七、 禁忌证 82
八、 注意事项 82
第七节 眼针技术 82
一、 眼针技术的源流 83
二、 眼针技术的理论基础 84
三、 眼针穴区分布及主治 89
四、 眼针技术的取穴原则 90
五、 眼针技术的适应证 91
六、 眼针刺灸法 92
七、 眼针技术的临床应用 94
八、 禁忌证 116
九、 注意事项 116
第八节 大接经技术 116
一、 理论基础 116
二、 取穴方法 117
三、 大接经技术操作步骤 117
四、 适应证 117
五、 临床应用及发挥 117
六、 注意事项 119
第九节 针灸奇术的应用 119
一、 针灸奇术的源流 119
二、 《内经》针灸奇术治病精要 121
三、 《难经》针灸奇法治病精要 124
四、 《备急千金要方》针灸奇术治病精要 126
五、 《针灸资生经》针灸奇法治病精要 126
六、 《针方六集》针灸奇术治病精要 127
七、 针灸歌赋奇方妙用 128
八、 其他古代文献针灸奇法选录 129
第十节 背俞穴的应用发挥 130
一、 刺灸技术的发挥 130
二、 背俞穴的应用发挥 130
三、 背部新穴及其临床 130
第十一节 八脉交会穴的临床应用 131
一、 八脉交会穴的源流 131
二、 何为八脉交会穴 132
三、 八脉交会穴如何配对运用于临床 133
四、 八脉交会穴如何治疗郁证 134
五、 八脉交会穴加四关穴论治五型郁证 136
第十二节 灸法的保健作用 137
第二章 医道传承与发扬 140
第一节 针刺手法注重调气 140
一、 毫针调气针法 140
二、 调气手法 141
三、 选穴与配穴 141
四、 疗程与注意事项 141
五、 临床应用 141
第二节 岭南传统天灸技术的传承与发扬 142
一、 岭南传统天灸的源流 142
二、 岭南传统天灸的理论基础 143
三、 岭南传统天灸的敷贴时间 144
四、 岭南传统天灸药物选择 144
五、 岭南传统天灸选穴原则 145
六、 岭南传统天灸技术操作步骤 145
七、 适应证 145
八、 岭南传统天灸技术的临床应用举例 145
九、 禁忌证 148
十、 注意事项 148
第三节 发扬大师灸法——形成精灸技术 148
一、 精灸的理论基础 148
二、 灸材选用 149
三、 精灸大小 149
四、 精灸的特点 150
五、 精灸技术操作步骤 150
六、 适应证 151
七、 临床应用举例 151
八、 禁忌证 155
九、 注意事项 155
第四节 传承经典——重视疏肝调神针灸术 155
一、 针灸调肝治病概述 156
二、 调肝治病的理论基础 157
三、 疏肝调神针灸技术常用穴位 159
四、 适应证 159
五、 疏肝调神针灸技术操作步骤 159
六、 临床应用 160
七、 禁忌证 170
八、 注意事项 171
第五节 为解决疾病难点——提出“心胆论治针灸术” 171
一、 理论基础 171
二、 取穴原则及治疗模式 171
三、 心胆论治针灸技术操作步骤 172
四、 适应证 172
五、 临床应用 172
六、 禁忌证 176
七、 注意事项 176
第六节 针挑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176
一、 源流 177
二、 治病原理 177
三、 挑治部位 177
四、 操作方法 178
五、 功效 178
六、 适应证 178
七、 注意事项 179
八、 针挑专利 179
九、 临床应用 179
十、 病案选录 182
第七节 腰膝同治针灸理论及其临床 183
一、 腰膝同治论是什么 183
二、 腰膝同治的理论基础 183
三、 膝关节病的辨证论治 186
四、 腰椎病的辨证论治 186
五、 病案选录 186
第八节 针灸从阳论治疑难(脑)病 188
一、 阳气是人身之本 188
二、 疑难病多因“阳气不足”;疑难脑病多因“阳微阴盛” 188
三、 治病本于阳气 189
四、 重灸扶阳 189
五、 精灸技术,演道扶阳 190
六、 病案选录 191
第九节 针灸遗传学 194
一、 针灸敏感人群是否存在 194
二、 针灸敏感人群的特证 195
三、 针灸敏感人群与遗传学关系 195
四、 针灸敏感人群、遗传基因与针灸效应的关系 196
五、 病案选录 196
第十节 经脉疲劳现象与针灸临床 198
一、 经脉疲劳现象的古代认识 198
二、 经脉疲劳现象的原因 199
三、 经脉疲劳现象的判断标准 199
四、 经脉疲劳现象的临床对策 199
第十一节 针灸临床诊治思维 200
一、 明确疾病的诊断 201
二、 加强病症的评估 201
三、 重视经脉辨证 202
四、 明确针灸治疗策略 209
五、 治疗方案的制订 211
六、 整合针灸学与针灸临床 215
七、 健康教育 216
第十二节 针灸的未来——整合针灸学 216
一、 针灸学的世界化 216
二、 主流医学对针灸学的重视 217
三、 当今临床医学的现状与认识 217
四、 整合针灸学的提出 217
第三章 医道研究及成果 219
第一节 颈椎病颈痛的研究及成果 219
一、 课题成果 219
二、 研究生学位课题研究 235
三、 其他成果 260
第二节 抑郁相关病症的研究及成果 405
一、 研究项目 405
二、 研究生学位课题研究 425
三、 论文选录 483
第三节 其他研究及成果 545
一、 研究项目 545
二、 研究生学位课题 548
三、 论文选录 568
下篇 针灸医道临床
第四章 相关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案和预防方案 593
第一节 急症 593
一、 晕厥 593
二、 昏迷 594
三、 抽搐 594
四、 心绞痛 595
五、 胆绞痛 596
六、 肾绞痛 596
七、 中暑 597
八、 咯血 598
九、 崩漏 598
第二节 痛症 599
一、 头痛 599
二、 面痛 600
三、 牙痛 601
四、 项痹 601
五、 肩痹 602
六、 腕管综合征 603
七、 胁痛 604
八、 腰痛 604
九、 胃痛 605
十、 痛经 606
十一、 产后身痛 607
十二、 膝痛 607
十三、 关节扭伤 608
十四、 痹证 609
十五、 纤维肌痛综合征 610
十六、 癌性疼痛 611
十七、 术后伤口痛 612
第三节 心脑肾病症 612
一、 中风 612
二、 眩晕 614
三、 颤病 615
四、 郁证 615
五、 不寐 616
六、 痴呆 617
七、 癫狂 618
八、 痫病 619
九、 戒断综合征 620
十、 面瘫 620
十一、 面肌痉挛 621
十二、 心悸 622
十三、 痿证 623
十四、 慢性疲劳综合征 623
十五、 淋证 624
十六、 癃闭 625
十七、 阳痿 625
十八、 不育症 626
第四节 肺系病症 627
一、 感冒 627
二、 咳嗽 628
三、 哮病 629
四、 喘病 630
第五节 脾胃及气血津液病症 631
一、 臌胀 631
二、 痞满 631
三、 呕吐 632
四、 呃逆 633
五、 噎膈 633
六、 泄泻 634
七、 便秘 635
八、 肥胖症 635
九、 消渴病 636
十、 放疗后不良反应 637
十一、 高脂血症 637
十二、 高尿酸血症 638
十三、 糖耐量异常 639
第六节 皮肤外科病症 639
一、 黄褐斑 639
二、 粉刺 640
三、 乳癖 641
四、 蛇串疮 641
五、 湿疮 642
六、 瘾疹 643
第七节 妇儿科病症 643
一、 月经不调 643
二、 经前期综合征 644
三、 围绝经期综合征 645
四、 闭经 646
五、 慢性盆腔炎 647
六、 不孕症 647
七、 胎位不正 648
八、 小儿遗尿 648
九、 儿童多动综合征 649
十、 抽动障碍 650
第八节 五官病症 650
一、 视神经萎缩 650
二、 黄斑变性 651
三、 耳鸣、 耳聋 651
四、 过敏性鼻炎 652
五、 慢喉痹 653
第五章 医案选录 654
第一节 痛症 654
一、 头痛 654
二、 面痛 656
三、 枕大神经痛 658
四、 颈肩综合征 660
五、 颈椎病 660
六、 肩周炎 668
七、 肱骨内上髁炎 671
八、 左腕骨折 671
九、 腱鞘炎 672
十、 胃痛 673
十一、 腹痛 674
十二、 腰痛 677
十三、 类风湿关节炎 690
十四、 结缔组织病 692
十五、 强直性脊柱炎 693
十六、 髋关节痛 694
十七、 膝关节病 695
十八、 踝关节扭伤 699
十九、 跟腱炎 700
第二节 心脑肾病症 701
一、 郁证 701
二、 不寐 714
三、 眩晕 716
四、 中风 718
五、 面瘫 719
六、 帕金森病 722
七、 舞蹈病 727
八、 痴呆 728
九、 癫狂 728
十、 癫痫 729
十一、 多系统萎缩 730
十二、 Meige综合征 731
十三、 眼面肌痉挛 733
十四、 颅脑外伤 736
十五、 脑干炎 736
十六、 嗅觉丧失 737
十七、 周围性神经病变 738
十八、 脊髓型颈椎病 739
十九、 神经损伤 739
二十、 截瘫 743
二十一、 慢性前列腺炎 743
二十二、 尿频 744
二十三、 男性勃起障碍 745
二十四、 下肢静脉曲张 746
二十五、 胸痹 746
二十六、 淋巴回流障碍 748
第三节 肺系病症 749
一、 支气管哮喘 749
二、 支气管炎 750
三、 慢性疲劳综合征 750
第四节 脾胃及气血津液病症 751
一、 呃逆 751
二、 胃痞病 752
三、 臌胀 752
四、 痛风性关节炎 754
五、 糖尿病 760
六、 甲亢、 痛风性关节炎 761
第五节 妇儿科病症 762
一、 月经不调 762
二、 围绝经期综合征 762
三、 子宫腺肌症 763
四、 产后排乳障碍 763
五、 抽动障碍 764
六、 精神发育迟滞 765
七、 遗尿 767
第六节 皮肤外科病症 768
一、 带状疱疹 768
二、 痤疮 770
三、 腱鞘囊肿 770
四、 甲状腺病 771
五、 局限性硬皮病 772
六、 湿疹 773
七、 脂溢性皮炎、过敏性皮炎 774
八、 乳腺增生 775
第七节 五官病症 776
一、 复视 776
二、 暴盲 776
三、 突发性耳聋 777
四、 感音神经性耳聋 778
五、 过敏性鼻炎 779
六、 声带肥厚 780
七、 声带息肉 781
第六章 跟师心得 782
第一节 黄东勉跟师心得体会 782
一、 熟悉中医经典古籍,长于引经据典 782
二、 师从多位名家,融会贯通,善用各种针灸方法治疗疾病 782
三、 针灸临床思路开阔,不拘泥于一家一术 782
四、 倡导“一针二灸三巩固”的学术观点 782
五、 现代医学知识丰富,关注现代医学相关学科的前沿研究 783
六、 对针灸晚辈同行的大力提携,对学生毫无保留的传授 783
第二节 粟胜勇跟师体会 784
第三节 符文彬教授治疗痛症的临床辨证思维 785
一、 痛症的成因 785
二、 痛症的辨证论治 786
三、 痛症的治疗方法及手段 787
四、 总结 787
第四节 牛淑芳跟师心得 788
第五节 符文彬教授应用针灸治疗失眠症的经验介绍 790
一、 失眠源于脑神失养,责之肝气不舒 790
二、 治失眠,“安脑神”为主,“调肝气”为要 791
三、 病案举例 792
四、 心理调护,预防再发 793
第六节 符文彬教授针灸心肾论治颈椎病慢性颈痛经验介绍 793
第七节 程耀南跟师心得 795
第八节 李艳芬跟师心得 800
一、 印象篇 800
二、 穴位篇 801
三、 艾灸篇之一 803
四、 艾灸篇之二 804
五、 治神篇 805
六、 结语 807
第九节 李昭凤跟师心得 807
一、 优秀的医德医风是我终身受益的宝贵财富 807
二、 注重经典、选穴精当、针灸并用 808
三、 为人师表、平易近人、关爱学生 809
四、 结语 809
第十节 苏临荣跟师心得体会 809
一、 诊病尤重脏腑经络辨证 809
二、 治病先宁心调神 810
三、 治病次重调肝术 810
四、 针灸并重,注重强化巩固持续刺激量 810
五、 善用特色疗法,博采众家之长 811
第十一节 符文彬从心、胆、肾论治焦虑症经验 811
一、 从心论治 811
二、 从肾论治 812
三、 从胆论治 813
四、 验案举例 813
第十二节 针灸从“四关”穴论治及其临床应用 814
一、 “四关”穴定义 814
二、 “四关”穴配伍治病与中医理论的联系 814
三、 从现代医学论“四关”穴 815
四、 “四关”穴的临床应用 815
五、 结语 816
第十三节 符文彬教授学术思想浅析 816
一、 以肝立论,辨病与辨证结合——创立针灸调肝治病术 816
二、 针灸临证选穴精当,讲究配伍 817
三、 精求针术,重视灸法,临床一针二灸三埋针,巩固疗效 818
四、 关于针刺机制的研究 818
五、 小结 819
第十四节 符文彬教授从心胆论治耳鸣的经验介绍 819
一、 理论根据 819
二、 符教授从心胆论治耳鸣的思维和方法 819
三、 验案举例 820
第十五节 王谦跟师心得 821
一、 尚德 821
二、 善针 821
三、 重灸 823
四、 注重阶梯治疗,构建整合针灸学 824
第十六节 符文彬教授对缪刺法的临床运用 825
一、 《内经》中有关缪刺的概念 825
二、 缪刺疾病的病因病位及适应证 825
三、 《素问·缪刺论》之刺法 826
四、 缪刺法中医理论基础 826
五、 缪刺法疗效 826
六、 缪刺法的临床应用 827
第十七节 符文彬教授结合SCL90量表治疗失眠的经验介绍 828
一、 抑郁性失眠 828
二、 焦虑性失眠 829
三、 强迫性失眠 829
四、 其他类型的失眠 830
第十八节 徐丽华师从符文彬教授学习心得 830
一、 整体思想 830
二、 善用心胆理论及调肝治病术 831
三、 熟读经典,学以致用 831
四、 熟悉现代医学及前沿动态 832
五、 结语 832
第十九节 袁锋跟师心得 832
第二十节 符文彬教授从心、胆、脾论治慢性湿疹的经验介绍 833
一、 从心、胆、脾论治慢性湿疹的思路探讨 834
二、 从心、胆、脾论治的临床选穴处方 836
三、 “一针二灸三巩固”的三步阶梯治疗法的运用 836
四、 验案 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