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医坛百影 名中医医论阐挥 1 卢祥之 主编 2013年版 > 下载地址2
医坛百影 名中医医论阐挥 1 卢祥之 主编 2013年版
- 名 称:医坛百影 名中医医论阐挥 1 卢祥之 主编 2013年版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医药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医坛百影 名中医医论阐挥 1
作者: 卢祥之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医坛百影:名中医医论阐挥(1)》简要介绍了近现代百余位著名中医学家的遣方用药特色和部分医案,如开启“火神派” “扶阳派”一代宗师郑钦安的辨分阴阳二十五法,“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的张锡纯用药精约,四大名医之首孔伯华用的“玉液而金丹”——生石膏精辟经验总结等等,结合经典、理法、方药、医论一体阐述。《医坛百影:名中医医论阐挥(1)》内容丰富,既可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诊疗能力,也可达到广开思路、触类旁通的效果,适合于临床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郑钦安
“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矣。”
严鸿志
“邪正进退,因势而导。若治新凉袭肺,药用轻苦,轻扬疏达;春温夺血,方取清热宣肺;温热痰热,则用涤痰熄风;温邪化火,方用气营两清。”
王季寅
“盖仲景之《伤寒》者,临证之百科,辨方之肇始,含弘之光大也。”
费绳甫
“诊断有四要,一曰明辨见证,二曰探讨病,三曰省察气候,四曰考核体质。”
张骧云
“除了里结阳明的府证可下夺而外,新感与伏气的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伤寒临证治疗的中心。”
张锡纯
“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
陈伯坛
“仲景学说是教人从没字句之空白处寻出字句来,还向病人身上寻出有字句之书。”
丁甘仁
“临证有两大法门,《伤寒论》之六经病,《金匮要略》之杂病,二者不可缺一。”
曹颖甫
“仲师之法,今古咸宜。”
金子久
“喻氏尚论,慨仲景伤寒,天苞地符,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但究金匮之遗,分门析类,覃思九载,以通玄奥。故观者爽然心目,为济川之舟楫,烹鱼之釜。”
范文甫
“医之用药,与将之用兵,文人操觚无异也,随机应变,自出机杼而已。”
杨伯雅
“凡诊病,必先辨阴阳。只要阴阳分清,病无遁形。”
萧龙友
“余于医道并无发明,仍用四诊之法以治群病,无论男妇老幼皆然。”
夏应堂
“用药难,识病理难;单从表面或片面去辨证,定然容易发生错误,深入细致的寻找重点,探得骊龙领下珠,则胸有成竹,病无遁形。”
朱南山
“夫治妇科者,大纲有四,一调气血,二疏肝气,三健脾气,四补肾气。”
赵文魁
“凡病皆根于内而形诸外。症或有假不可凭者,而脉必无假而诊知其本。”
韩一斋
“夫治病者,应首重视肝郁,无治虚损、血证或呕或吐,治必重升降补泻。总以稳妥、轻灵为要务,切不可急速求功,用药过猛,顾此失彼,反而有害。”
包识生
“伤寒用药,虽取材于本经,然间亦有为所未录者,且其性格又自成一家,治病效能,往往与本经药性不符,个药经配成方剂,施之于病,效捷如影响,其分量更神妙不可思议。”
陈鼎三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杨鹤龄
“病有经络,药亦有经络,某药专入某经,或兼入某经,果识之真而用之当,自尔百发百中;尚辨之不明,焉能凿柄相投?”
卢朋著
“凡医:不求有利,先求无弊;不求有功,先求无过。弊与过甚多,而偏之为害实甚。”
赵熙
“上古疗疾,始而祈祷,而祝由,而针砭,至神农尝百草,乃有药物,故《内经》以针灸一道,治疾较捷,非深明十二经脉之流注标本经络,何能知气之升降出入,合天地之化育,运行不息哉?”
冉雪峰
“名不可假,名之不正,言何以顺,事何以成?余读《伤寒论》,当先求其所以命名伤寒之意,不审其论之何以名伤寒,无怪人之不善用伤寒方也。”
恽铁樵
“察外形以知内变,从现象以求本质。从病形测病能,即达形能,即《内经》精义所在。”
张简斋
“人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胃以通和为贵,病治必明升降开阖,方为上工。”
谢利恒
“脾胃为后天之本。盖饮食入胃,运化水谷之精华而输布于五脏六腑、皮毛经脉,为正气之主,脾胃之气伤,诸病之所由生。故醒脾、开胃、理气、宣化是尚。”
王仲奇
“阴阳五行,参伍错综,迭相为用。气有偏胜,故理有扶抑。”
施今墨
“治疑难大症,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始能奏效,因循应付,非医德也。”
汪逢春
“诊疾论病,宜循规前哲,而应乎气候方土体质,诚所谓法古而不泥于古者也。每有奇变百出之病,他医束手,临之自若,手挥目送,条理井然。”
祝味菊
“人之病,病理不出五阶段;治人病,气足则抗能旺盛,阳和则抗力滋生。”
孔伯华
“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治以保护元气为主。”
隋翰英
“夫治小儿,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脾理胃,医中王道。”
吴佩衡
“中药有十大主帅: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
黄竹斋
“仲景本论三阳三阴之定义,三阳标识其部位,三阴标识其质体。”
谭次仲
“中医有三类:玄理、经验与药物。玄理为冥想哲学,自与科学实验不相容,唯药物则实物也,经验则实象也,二者自古施诸治病而有验,故必有科学之理致存。”
张栋樑
“学医读书如汗牛,捷迳有用是王书。”
徐小圃
“药不论寒温,要在审辨证情,正确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桂、麻、附于等虽性温力猛,易以化热助火,亡阴劫液,但使用确当,能收奇效。不然,即桑、菊、荆、防亦足偾事。”
严苍山
“唐宋医学朴质尚实,方多法众,应是继承发扬的主要对象,金元以后诸子学术,以及后世大量所谓秘方,大抵亦渊源于此。”
单养和
“小儿之疾,能不药,则不药;能少药,则少药。能取推拿者,不取药;能取乳母者,不取病儿。”
夏墨农
“医理通天,一举手、一投足,性命攸关,不可不精;病家痛楚,一皱眉,一呻吟,皆言所苦,事在必察。”
方伯屏
“《内经》是根,《伤寒》是次,根是根本之经,次是次第之仑。”
瞿文楼
“今之医家,不审标本,不论八纲,用补药为病家之所喜,每每错补误温,病者无怨。”
马二琴
“十年读书,十年临证;存心济世,存心对天。”
吴棹仙
“针灸之道,登堂入室,非尽解《灵枢》则无以成就。”
陆渊雷
“《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王慰伯
“风温虽系感受春令之邪而发,但四季皆有。风温之治,辛凉解表,清肃上焦。其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并非所易。”
夏仲方
“临诊首辨证之虚实,活用仲景,宜集中药力打优势战。处方时堆砌药物,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失去重点。”
时逸人
“伤寒以辛温发散,温病以辛凉发散,暑温以清暑宣达,伏暑以清透伏热,秋燥以润燥宣肺化痰,冬温以利咽通便。”
邹云翔
“治病必求其本。病情万变,医应善变,治病如量体裁衣,必须辨证救治。”
张梦侬
“用药要骠猛与轻灵并重,经方名方与单方验方并施。”
作者: 卢祥之 主编
出版时间: 2013年版
内容简介
《医坛百影:名中医医论阐挥(1)》简要介绍了近现代百余位著名中医学家的遣方用药特色和部分医案,如开启“火神派” “扶阳派”一代宗师郑钦安的辨分阴阳二十五法,“生古人之后,贵发古人所未发”的张锡纯用药精约,四大名医之首孔伯华用的“玉液而金丹”——生石膏精辟经验总结等等,结合经典、理法、方药、医论一体阐述。《医坛百影:名中医医论阐挥(1)》内容丰富,既可提高中医临床医师的诊疗能力,也可达到广开思路、触类旁通的效果,适合于临床中医师、中医院校师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参考阅读。
目录
郑钦安
“病有万端,亦非数十条可尽,学者即在这点元气上探求盈虚出入消息,虽千万病情,亦不能出其范围矣。”
严鸿志
“邪正进退,因势而导。若治新凉袭肺,药用轻苦,轻扬疏达;春温夺血,方取清热宣肺;温热痰热,则用涤痰熄风;温邪化火,方用气营两清。”
王季寅
“盖仲景之《伤寒》者,临证之百科,辨方之肇始,含弘之光大也。”
费绳甫
“诊断有四要,一曰明辨见证,二曰探讨病,三曰省察气候,四曰考核体质。”
张骧云
“除了里结阳明的府证可下夺而外,新感与伏气的出路同在肌表,故表与透,实为伤寒临证治疗的中心。”
张锡纯
“学医的第一层功夫在识药性。”
陈伯坛
“仲景学说是教人从没字句之空白处寻出字句来,还向病人身上寻出有字句之书。”
丁甘仁
“临证有两大法门,《伤寒论》之六经病,《金匮要略》之杂病,二者不可缺一。”
曹颖甫
“仲师之法,今古咸宜。”
金子久
“喻氏尚论,慨仲景伤寒,天苞地符,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但究金匮之遗,分门析类,覃思九载,以通玄奥。故观者爽然心目,为济川之舟楫,烹鱼之釜。”
范文甫
“医之用药,与将之用兵,文人操觚无异也,随机应变,自出机杼而已。”
杨伯雅
“凡诊病,必先辨阴阳。只要阴阳分清,病无遁形。”
萧龙友
“余于医道并无发明,仍用四诊之法以治群病,无论男妇老幼皆然。”
夏应堂
“用药难,识病理难;单从表面或片面去辨证,定然容易发生错误,深入细致的寻找重点,探得骊龙领下珠,则胸有成竹,病无遁形。”
朱南山
“夫治妇科者,大纲有四,一调气血,二疏肝气,三健脾气,四补肾气。”
赵文魁
“凡病皆根于内而形诸外。症或有假不可凭者,而脉必无假而诊知其本。”
韩一斋
“夫治病者,应首重视肝郁,无治虚损、血证或呕或吐,治必重升降补泻。总以稳妥、轻灵为要务,切不可急速求功,用药过猛,顾此失彼,反而有害。”
包识生
“伤寒用药,虽取材于本经,然间亦有为所未录者,且其性格又自成一家,治病效能,往往与本经药性不符,个药经配成方剂,施之于病,效捷如影响,其分量更神妙不可思议。”
陈鼎三
“耳闻不如目见,目见不如足践。”
杨鹤龄
“病有经络,药亦有经络,某药专入某经,或兼入某经,果识之真而用之当,自尔百发百中;尚辨之不明,焉能凿柄相投?”
卢朋著
“凡医:不求有利,先求无弊;不求有功,先求无过。弊与过甚多,而偏之为害实甚。”
赵熙
“上古疗疾,始而祈祷,而祝由,而针砭,至神农尝百草,乃有药物,故《内经》以针灸一道,治疾较捷,非深明十二经脉之流注标本经络,何能知气之升降出入,合天地之化育,运行不息哉?”
冉雪峰
“名不可假,名之不正,言何以顺,事何以成?余读《伤寒论》,当先求其所以命名伤寒之意,不审其论之何以名伤寒,无怪人之不善用伤寒方也。”
恽铁樵
“察外形以知内变,从现象以求本质。从病形测病能,即达形能,即《内经》精义所在。”
张简斋
“人以胃气为本,胃者水谷之海,得谷者昌,失谷者亡。胃以通和为贵,病治必明升降开阖,方为上工。”
谢利恒
“脾胃为后天之本。盖饮食入胃,运化水谷之精华而输布于五脏六腑、皮毛经脉,为正气之主,脾胃之气伤,诸病之所由生。故醒脾、开胃、理气、宣化是尚。”
王仲奇
“阴阳五行,参伍错综,迭相为用。气有偏胜,故理有扶抑。”
施今墨
“治疑难大症,必须集中优势兵力,一鼓作气,始能奏效,因循应付,非医德也。”
汪逢春
“诊疾论病,宜循规前哲,而应乎气候方土体质,诚所谓法古而不泥于古者也。每有奇变百出之病,他医束手,临之自若,手挥目送,条理井然。”
祝味菊
“人之病,病理不出五阶段;治人病,气足则抗能旺盛,阳和则抗力滋生。”
孔伯华
“医之治病,首先在于认证;将证认清,治之则如同启锁,一推即开,治以保护元气为主。”
隋翰英
“夫治小儿,脾胃壮实,四肢安宁,脾胃虚弱,百病蜂起,故调脾理胃,医中王道。”
吴佩衡
“中药有十大主帅:附子、干姜、肉桂、麻黄、桂枝、细辛、石膏、大黄、芒硝、黄连。”
黄竹斋
“仲景本论三阳三阴之定义,三阳标识其部位,三阴标识其质体。”
谭次仲
“中医有三类:玄理、经验与药物。玄理为冥想哲学,自与科学实验不相容,唯药物则实物也,经验则实象也,二者自古施诸治病而有验,故必有科学之理致存。”
张栋樑
“学医读书如汗牛,捷迳有用是王书。”
徐小圃
“药不论寒温,要在审辨证情,正确掌握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桂、麻、附于等虽性温力猛,易以化热助火,亡阴劫液,但使用确当,能收奇效。不然,即桑、菊、荆、防亦足偾事。”
严苍山
“唐宋医学朴质尚实,方多法众,应是继承发扬的主要对象,金元以后诸子学术,以及后世大量所谓秘方,大抵亦渊源于此。”
单养和
“小儿之疾,能不药,则不药;能少药,则少药。能取推拿者,不取药;能取乳母者,不取病儿。”
夏墨农
“医理通天,一举手、一投足,性命攸关,不可不精;病家痛楚,一皱眉,一呻吟,皆言所苦,事在必察。”
方伯屏
“《内经》是根,《伤寒》是次,根是根本之经,次是次第之仑。”
瞿文楼
“今之医家,不审标本,不论八纲,用补药为病家之所喜,每每错补误温,病者无怨。”
马二琴
“十年读书,十年临证;存心济世,存心对天。”
吴棹仙
“针灸之道,登堂入室,非尽解《灵枢》则无以成就。”
陆渊雷
“《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
王慰伯
“风温虽系感受春令之邪而发,但四季皆有。风温之治,辛凉解表,清肃上焦。其法运用的恰到好处,并非所易。”
夏仲方
“临诊首辨证之虚实,活用仲景,宜集中药力打优势战。处方时堆砌药物,看似面面俱到,实则失去重点。”
时逸人
“伤寒以辛温发散,温病以辛凉发散,暑温以清暑宣达,伏暑以清透伏热,秋燥以润燥宣肺化痰,冬温以利咽通便。”
邹云翔
“治病必求其本。病情万变,医应善变,治病如量体裁衣,必须辨证救治。”
张梦侬
“用药要骠猛与轻灵并重,经方名方与单方验方并施。”
相关推荐
- 高等医学院校教材 妇女保健学 王临虹,赵更力 主编 2008年版
- 经方研习书系《伤寒论》方医案集 孙溥泉 编著 2013年版
- 全国中药炮制经验与规范集成 增修本 曹晖,付静 主编 2017年版
- 中医药畅销书选粹 伤寒精髓-仲景辨证论治挈要 戴玉,赵安业 著 2012年版
- 系统解剖学 供基础、临床、护理、预防、中医、口腔、药学、医学技术类等专业用 第四版 张卫光,张雅芳,武艳 主编 2018年版
- 骨科临床应用解剖 杜心如,丁自海 2016年版
- 风湿关节病症中成药临床应用大全 吕爱平,杨金生 主编 2013年版
- 黄帝内经灵枢校注语译 上册 郭霭春 编著 2010年版
- 新药化学全合成路线手册(1999~2007)
- 全科医学概论 供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用 路孝琴,席彪主编 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