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张璐 朱乔青 编著 2017年版 > 下载地址2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张璐 朱乔青 编著 2017年版
- 名 称: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张璐 朱乔青 编著 2017年版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医药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张璐
作者:朱乔青 编著
出版时间:2017年版
丛编项: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约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之间。江苏长洲人(今江苏吴县)。张璐业医60余年,是清初三大家之一。著有《张氏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多部著作。张璐在伤寒学、治疗学、诊法学、本草学等领域均成就卓著;临床上对内、外、妇、儿科多种疾病的诊治,均具有鲜明的特色。张璐在医学理论、杂病证治以及伤寒研究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其重视经典理论、辨证论治与方药分析,经过几十年的临床与研究,整理各家,写成《张氏医通》,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张璐》内容包括张璐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二)江苏医学的发展
(三)吴中医学的影响
(四)丹溪学派的影响
二、生平纪略
(一)籍贯考辨
(二)卒年考证
(三)生平事迹
(四)张璐的家族背景
三、从医经历
著作简介
一、《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二、《张氏医通》
三、《本经逢源》
四、《诊宗三昧》
五、《千金方衍义》
六、其他著作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伤寒“错简重订学说”
(二)内科杂病治疗
二、学术特色
(一)伤寒学
(二)治疗学
(三)诊法学
(四)本草学
临证经验
一、时病病证
(一)感冒
(二)冬温
(三)湿温
(四)春温
(五)暑温
(六)秋燥
二、肺病证
(一)咳嗽
(二)肺痈
(三)喘证
(四)肺胀
(五)哮病
三、心脑病证
(一)心悸
(二)胸痹心痛
(三)眩晕
(四)中风
(五)痫病
四、脾胃肠病证
(一)痞满
(二)腹痛
(三)呕吐
(四)噎膈
(五)泄泻
(六)痢疾
(七)便秘
(八)疟疾
五、肝胆病证
(一)黄疸
(二)胁痛
(三)鼓胀
六、肾膀胱病证
(一)水肿
(二)淋证
(三)癃闭
(四)遗精
七、气血津液病证
(一)血证
(二)汗证
(三)消渴
(四)虚劳
(五)积聚
(六)厥证
八、经络肢体病证
(一)头痛
(二)痹病
(三)痉病
(四)腰痛
九、妇科病证
(一)月经不调
(二)崩漏
(三)经闭不行
十、精神病证
(一)癫病
(二)狂病
(三)郁病
十一、医案医话精选
(一)医案选
(二)医话选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三、后世发挥
(一)外感病证治发挥
(二)脾胃病证治发挥
(三)血证证治发挥
(四)针灸临床证治发挥
四、国外流传
参考文献
作者:朱乔青 编著
出版时间:2017年版
丛编项: 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张璐,字路玉,晚号石顽老人。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约卒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之间。江苏长洲人(今江苏吴县)。张璐业医60余年,是清初三大家之一。著有《张氏医通》《伤寒缵论》《伤寒绪论》《本经逢原》《诊宗三昧》等多部著作。张璐在伤寒学、治疗学、诊法学、本草学等领域均成就卓著;临床上对内、外、妇、儿科多种疾病的诊治,均具有鲜明的特色。张璐在医学理论、杂病证治以及伤寒研究等方面均有很高的成就。其重视经典理论、辨证论治与方药分析,经过几十年的临床与研究,整理各家,写成《张氏医通》,对后世医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医历代名家学术研究丛书:张璐》内容包括张璐的生平概述、著作简介、学术思想、临证经验、后世影响等。
目录
生平概述
一、时代背景
(一)社会历史背景
(二)江苏医学的发展
(三)吴中医学的影响
(四)丹溪学派的影响
二、生平纪略
(一)籍贯考辨
(二)卒年考证
(三)生平事迹
(四)张璐的家族背景
三、从医经历
著作简介
一、《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二、《张氏医通》
三、《本经逢源》
四、《诊宗三昧》
五、《千金方衍义》
六、其他著作
学术思想
一、学术渊源
(一)伤寒“错简重订学说”
(二)内科杂病治疗
二、学术特色
(一)伤寒学
(二)治疗学
(三)诊法学
(四)本草学
临证经验
一、时病病证
(一)感冒
(二)冬温
(三)湿温
(四)春温
(五)暑温
(六)秋燥
二、肺病证
(一)咳嗽
(二)肺痈
(三)喘证
(四)肺胀
(五)哮病
三、心脑病证
(一)心悸
(二)胸痹心痛
(三)眩晕
(四)中风
(五)痫病
四、脾胃肠病证
(一)痞满
(二)腹痛
(三)呕吐
(四)噎膈
(五)泄泻
(六)痢疾
(七)便秘
(八)疟疾
五、肝胆病证
(一)黄疸
(二)胁痛
(三)鼓胀
六、肾膀胱病证
(一)水肿
(二)淋证
(三)癃闭
(四)遗精
七、气血津液病证
(一)血证
(二)汗证
(三)消渴
(四)虚劳
(五)积聚
(六)厥证
八、经络肢体病证
(一)头痛
(二)痹病
(三)痉病
(四)腰痛
九、妇科病证
(一)月经不调
(二)崩漏
(三)经闭不行
十、精神病证
(一)癫病
(二)狂病
(三)郁病
十一、医案医话精选
(一)医案选
(二)医话选
后世影响
一、历代评价
二、学派传承
三、后世发挥
(一)外感病证治发挥
(二)脾胃病证治发挥
(三)血证证治发挥
(四)针灸临床证治发挥
四、国外流传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