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腧穴定位入门捷要 李戈 主编 2015年版 > 下载地址2
腧穴定位入门捷要 李戈 主编 2015年版
- 名 称:腧穴定位入门捷要 李戈 主编 2015年版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医药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腧穴定位入门捷要
作者:李戈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介绍了腧穴的基础知识,详细介绍了十四经脉300多个穴位的取穴定位、主治、穴位配伍、针刺方法等内容。为了查找方便学习并配有穴位示意图。其内容科学实用,取穴准确,方法简便易学,适合全科医师、中医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发展
(一)数量的增加
(二)主治的扩展
(三)性能的归类
(四)奇穴的应用
二、腧穴的概念
三、腧穴的命名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三)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四)参照动植物命名
(五)借助建筑物命名
(六)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四、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二)奇穴
(三)阿是穴
五、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六、腧穴的主治规律
第二章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解剖标志法
(一)固定的标志
(二)活动的标志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一)中指同身寸
(二)拇指同身寸
(三)横指同身寸
四、简便取穴方法
第三章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最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髑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口禾髎
20.仰香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承泣
2.四白
3.巨露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
10.水突
11.气舍
12.缺盆
13.气户
14.库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满
21.梁门
22.关门
23.太乙
24.滑肉门
25.天枢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归来
30.气冲
31.髀关
32.伏兔
33.阴市
34.梁丘
35.犊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虚
38.条口
39.下巨虚
40.丰隆
41.解溪
42.冲阳
43.陷谷
44.内庭
45.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隐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6.三阴交
7.漏谷
8.地机
9.阴陵泉
10.血海
11.箕门
12.冲门
13.府舍
14.腹结
15.大横
16.腹哀
17.食窦
18.天溪
19.胸乡
20.周荣
21.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极泉
2.青灵
3.少海
4.灵道
5.通里
6.阴郄
7.神门
8.少府
9.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少泽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阳谷
6.养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贞
10.胹俞
11.天宗
12.秉风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额骨
19.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睛明
2.攒竹
3.眉冲
4.曲差
5.五处
6.承光
7.通天
8.络却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风门
13.肺俞
14.厥阴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胆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肾俞
24.气海俞
25.大肠俞
26.关元俞
27.小肠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环俞
31.上髂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髂
35.会阳
36.承扶
37.殷门
38.浮郄
39.委阳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户
43.膏肓俞
44.神堂
45.谚语
46.膈关
47.魂门
48.阳纲
49.意舍
50.胃仓
51.肓门
52.志室
53.胞肓
54.秩边
55.合阳
56.承筋
57.承山
58.飞扬
59.跗阳
60.昆仑
61.仆参
62.中脉
63.金门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谷
67.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涌泉
2.然谷
3.太溪
4.大钟
5.水泉
6.照海
7.复溜
8.交信
9.筑宾
10.阴谷
11.横骨
12.大赫
13.气穴
14.四满
15.中注
16.肓俞
17.商曲
18.石关
19.阴都
20.腹通谷
21.幽门
22.步廊
23.神封
24.灵墟
25.神藏
26.或中
27.俞府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天池
2.天泉
3.曲泽
4.郄门
5.间使
6.内关
7.大陵
8.劳官
9.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关冲
2.液门
3.中渚
4.阳池
5.外关
6.支沟
7.会宗
8.三阳络
9.四渎
10.天井
11.清泠渊
12.消泺
13.臑会
14.肩髂
15.天髏
16.天牖
17.翳风
18.瘼脉
19.颅息
20.角孙
21.耳门
22.耳和髎
23.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瞳子髂
2.听会
3.上关
4.颔厌
5.悬颅
6.悬厘
7.曲鬓
8.率谷
9.天冲
10.浮白
11.头窍阴
12.完骨
13.本神
14.阳白
15.头临泣
16.目窗
17.正营
18.承灵
19.脑空
20.风池
21.肩井
22.渊腋
23.辄筋
24.日月
25.京门
26.带脉
27.五枢
28.维道
29.居髎
30.环跳
31.风市
32.中渎
33.膝阳关
34.阳陵泉
35.阳交
36.外丘
37.光明
38.阳辅
39.悬钟
40.丘墟
41.足临泣
42.地五会
43.侠溪
44.足窍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大敦
2.行间
3.太冲
4.中封
5.蠡沟
6.中都
7.膝关
8.曲泉
9.阴包
10.足五里
11.阴廉
12.急脉
13.章门
14.期门
十三、任脉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会阴
2.曲骨
3.中极
4.关元
5.石门
6.气海
7.阴交
8.神阙
9.水分
10.下脘
11.建里
12.中脘
13.上脘
14.巨阙
15.鸠尾
16.中庭
17.膻中
18.玉堂
19.紫官
20.华盖
21.璇玑
22.天突
23.廉泉
24.承浆
十四、督脉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长强
2.腰俞
3.腰阳关
4.命门
5.悬枢
6.脊中
7.中枢
8.筋缩
9.至阳
10.灵台
11.神道
12.身柱
13.陶道
14.大椎
15.哑门
16.风府
17.脑户
18.强间
19.后顶
20.百会
21.前顶
22.囟会
23.上星
24.神庭
25.素髂
26.水沟
27.兑端
28.龈交
第四章特定穴
一、五输穴
(一)定义
(二)主治
二、原穴
(一)定义
(二)主治
三、络穴
(一)定义
(二)主治
四、郄穴
(一)定义
(二)主治
五、背俞穴
(一)定义
(二)主治
六、募穴
(一)定义
(二)主治
七、八会穴
(一)定义
(二)主治
八、八脉交会穴
(一)定义
(二)主治
九、下合穴
(一)定义
(二)主治
十、交会穴
(一)定义
作者:李戈 主编
出版时间: 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本书简要介绍了腧穴的基础知识,详细介绍了十四经脉300多个穴位的取穴定位、主治、穴位配伍、针刺方法等内容。为了查找方便学习并配有穴位示意图。其内容科学实用,取穴准确,方法简便易学,适合全科医师、中医师、中医院校学生及中医爱好者阅读参考。
目录
第一章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发展
(一)数量的增加
(二)主治的扩展
(三)性能的归类
(四)奇穴的应用
二、腧穴的概念
三、腧穴的命名
(一)根据所在部位命名
(二)根据治疗作用命名
(三)利用天体地貌命名
(四)参照动植物命名
(五)借助建筑物命名
(六)结合中医学理论命名
四、腧穴的分类
(一)十四经穴
(二)奇穴
(三)阿是穴
五、腧穴的治疗作用
(一)近治作用
(二)远治作用
(三)特殊作用
六、腧穴的主治规律
第二章腧穴的定位方法
一、骨度分寸法
二、解剖标志法
(一)固定的标志
(二)活动的标志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一)中指同身寸
(二)拇指同身寸
(三)横指同身寸
四、简便取穴方法
第三章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中府
2.云门
3.天府
4.侠白
5.尺泽
6.孔最
7.列缺
8.经渠
9.太渊
10.鱼际
11.少商
二、手阳明大肠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商阳
2.二间
3.三间
4.合谷
5.阳溪
6.偏历
7.温溜
8.下廉
9.上廉
10.手三里
11.曲池
12.肘髎
13.手五里
14.臂臑
15.肩髑
16.巨骨
17.天鼎
18.扶突
19.口禾髎
20.仰香
三、足阳明胃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承泣
2.四白
3.巨露
4.地仓
5.大迎
6.颊车
7.下关
8.头维
9.人迎
10.水突
11.气舍
12.缺盆
13.气户
14.库房
15.屋翳
16.膺窗
17.乳中
18.乳根
19.不容
20.承满
21.梁门
22.关门
23.太乙
24.滑肉门
25.天枢
26.外陵
27.大巨
28.水道
29.归来
30.气冲
31.髀关
32.伏兔
33.阴市
34.梁丘
35.犊鼻
36.足三里
37.上巨虚
38.条口
39.下巨虚
40.丰隆
41.解溪
42.冲阳
43.陷谷
44.内庭
45.厉兑
四、足太阴脾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隐白
2.大都
3.太白
4.公孙
5.商丘
6.三阴交
7.漏谷
8.地机
9.阴陵泉
10.血海
11.箕门
12.冲门
13.府舍
14.腹结
15.大横
16.腹哀
17.食窦
18.天溪
19.胸乡
20.周荣
21.大包
五、手少阴心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极泉
2.青灵
3.少海
4.灵道
5.通里
6.阴郄
7.神门
8.少府
9.少冲
六、手太阳小肠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少泽
2.前谷
3.后溪
4.腕骨
5.阳谷
6.养老
7.支正
8.小海
9.肩贞
10.胹俞
11.天宗
12.秉风
13.曲垣
14.肩外俞
15.肩中俞
16.天窗
17.天容
18.额骨
19.听宫
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睛明
2.攒竹
3.眉冲
4.曲差
5.五处
6.承光
7.通天
8.络却
9.玉枕
10.天柱
11.大杼
12.风门
13.肺俞
14.厥阴俞
15.心俞
16.督俞
17.膈俞
18.肝俞
19.胆俞
20.脾俞
21.胃俞
22.三焦俞
23.肾俞
24.气海俞
25.大肠俞
26.关元俞
27.小肠俞
28.膀胱俞
29.中膂俞
30.白环俞
31.上髂
32.次髎
33.中髎
34.下髂
35.会阳
36.承扶
37.殷门
38.浮郄
39.委阳
40.委中
41.附分
42.魄户
43.膏肓俞
44.神堂
45.谚语
46.膈关
47.魂门
48.阳纲
49.意舍
50.胃仓
51.肓门
52.志室
53.胞肓
54.秩边
55.合阳
56.承筋
57.承山
58.飞扬
59.跗阳
60.昆仑
61.仆参
62.中脉
63.金门
64.京骨
65.束骨
66.足通谷
67.至阴
八、足少阴肾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涌泉
2.然谷
3.太溪
4.大钟
5.水泉
6.照海
7.复溜
8.交信
9.筑宾
10.阴谷
11.横骨
12.大赫
13.气穴
14.四满
15.中注
16.肓俞
17.商曲
18.石关
19.阴都
20.腹通谷
21.幽门
22.步廊
23.神封
24.灵墟
25.神藏
26.或中
27.俞府
九、手厥阴心包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天池
2.天泉
3.曲泽
4.郄门
5.间使
6.内关
7.大陵
8.劳官
9.中冲
十、手少阳三焦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关冲
2.液门
3.中渚
4.阳池
5.外关
6.支沟
7.会宗
8.三阳络
9.四渎
10.天井
11.清泠渊
12.消泺
13.臑会
14.肩髂
15.天髏
16.天牖
17.翳风
18.瘼脉
19.颅息
20.角孙
21.耳门
22.耳和髎
23.丝竹空
十一、足少阳胆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瞳子髂
2.听会
3.上关
4.颔厌
5.悬颅
6.悬厘
7.曲鬓
8.率谷
9.天冲
10.浮白
11.头窍阴
12.完骨
13.本神
14.阳白
15.头临泣
16.目窗
17.正营
18.承灵
19.脑空
20.风池
21.肩井
22.渊腋
23.辄筋
24.日月
25.京门
26.带脉
27.五枢
28.维道
29.居髎
30.环跳
31.风市
32.中渎
33.膝阳关
34.阳陵泉
35.阳交
36.外丘
37.光明
38.阳辅
39.悬钟
40.丘墟
41.足临泣
42.地五会
43.侠溪
44.足窍阴
十二、足厥阴肝经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大敦
2.行间
3.太冲
4.中封
5.蠡沟
6.中都
7.膝关
8.曲泉
9.阴包
10.足五里
11.阴廉
12.急脉
13.章门
14.期门
十三、任脉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会阴
2.曲骨
3.中极
4.关元
5.石门
6.气海
7.阴交
8.神阙
9.水分
10.下脘
11.建里
12.中脘
13.上脘
14.巨阙
15.鸠尾
16.中庭
17.膻中
18.玉堂
19.紫官
20.华盖
21.璇玑
22.天突
23.廉泉
24.承浆
十四、督脉腧穴
(一)循行
(二)适用病症
(三)经穴
1.长强
2.腰俞
3.腰阳关
4.命门
5.悬枢
6.脊中
7.中枢
8.筋缩
9.至阳
10.灵台
11.神道
12.身柱
13.陶道
14.大椎
15.哑门
16.风府
17.脑户
18.强间
19.后顶
20.百会
21.前顶
22.囟会
23.上星
24.神庭
25.素髂
26.水沟
27.兑端
28.龈交
第四章特定穴
一、五输穴
(一)定义
(二)主治
二、原穴
(一)定义
(二)主治
三、络穴
(一)定义
(二)主治
四、郄穴
(一)定义
(二)主治
五、背俞穴
(一)定义
(二)主治
六、募穴
(一)定义
(二)主治
七、八会穴
(一)定义
(二)主治
八、八脉交会穴
(一)定义
(二)主治
九、下合穴
(一)定义
(二)主治
十、交会穴
(一)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