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经脉医学:理论与实践 刘澄中,张永贤 著 2008年版 > 下载地址1
经脉医学:理论与实践 刘澄中,张永贤 著 2008年版
- 名 称:经脉医学:理论与实践 刘澄中,张永贤 著 2008年版 - 下载地址1
- 类 别:医药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经脉医学:理论与实践
作者:刘澄中,张永贤 著
出版时间:2008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的传统医学构成于汤液医学与经脉医学。经脉医学在两汉时期失传,留下来的则是经络学说与针灸技术。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经脉感循现象”的再发现及相应的科学研究,经脉医学得以复活。《经脉医学一一理论与实践》一书在重建古代医学史的基础上,对传世《针经》(灵枢)的相关部分,出土的《脉书》及经脉木人,相关的古文字、历史人物、脉案、脉图等给予新释;而实践部分则是讲授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期许让中医药院校师生立刻看到经脉感循现象。《经脉医学一一理论与实践》是以继承与创新为标榜的供海峡两岸中医药大专院校师生选用的新版参考书,同时,也为规划教材改革提供了必需的新资料。随书附赠光碟《经脉感循现象》,披露大量珍贵罕见的图像影视资料。除去中医药大专院校师生之外,《经脉医学一一理论与实践》适用于所有中医药学界与业界人士阅读。
目录
凡例
第一章 经脉医学与经络学说
第一节 经脉医学是中华传统医学的半壁
一、经脉医学与汤液医学分别构成传统医学的半壁
二、经脉医学起源自观察经脉感循现象的临床实践
三、经脉医学的创始人物以及相关的书篇与模型
四、经脉医学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
五、经脉医学是学问的源头与技术的顶峰
六、经脉医学的实践技术在两汉时期暗昧失传
第二节 经络学说营造出人体的循环调控系统
一、经络学说把经脉循行线改造成阴升阳降首尾相衔
二、经络学说设定了气血循环的物质成分是营与卫
三、经络学说换算出气血循环系统的长度、速度与周期
四、经络学说营造出经络生理功能然后再物化为“经络”
五、扁鹊经脉医学能指导针灸实践而黄帝经络学说难以指导
第三节 孔穴归脉或脉穴合流而形成经络腧穴医学
一、孔穴医学与经脉医学各自有不同的起源与归宿
二、经络腧穴医学把经脉现象变造为“经络”实物
第二章 经脉医学与传世典籍
第一节 易经与史记中所记载的俞拊一拨脉法
一、《易经》中有关经脉循行的文字记载
二、《韩诗外传》、《说苑》与《史记》论俞拊
三、歧伯与俞拊的循规脉法与一拨见应技术
第二节 左传与史记中所记载的扁鹊募俞脉法
一、(左传》所载秦医缓和的病入膏肓之诊
二、史记扁鹊传中记载有关秦越人的事迹
三、秦医缓和与秦越人擅长泛脉感循的募俞脉法
第三节 仓公受授扁鹊脉书与感循技术的失传
一、《史记》所载仓公淳于意切诊血脉与受授扁鹊脉书
二、《汉书》有关医经七家与经脉技术、暗昧失传的记载
三、后世有关涪翁与华佗等涉及经脉技术的零散资料
第三章 经脉相关甲骨金石与图谱
第一节 经脉相关墓室壁画、古文字与画像石
一、武氏墓壁画石针出函图与“气”字的起源
二、古“脉”字的演变及循脉感觉相关古文字
三、“俞”字及与“气至病所”相关的古文字
四、征、候、诊、疴、砭等相关古文字的新释
五、画像石上手持石针占脉的大古扁鹊歧伯
六、《歧伯占脉行医图》与按脉以致其气的锭针
第二节 传世《妊妇十脉图》与《环中十二脉图》
一、《经脉循行图》与《经络穴位图》泾渭分明
二、《妊妇十脉图》是现存的最古的经脉图
三、杨介的《环中脉图》又是一套古脉图
第四章 经脉医学与出土文物
第一节 木制及石制锯针的出土与针砭异源论
一、针砭异源论:针源于箴而非源于砭石
二、按脉致气的锭针从石制到金属制的变迁
第二节 出土的“足臂”与“阴阳”《脉灸经》
一、马王堆脉书与张家山脉书及百病征候
二、足臂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的清理修整
三、两种《十一脉灸经》的特点与循行图
四、实有手厥阴脉却称之为手少阴脉揭秘
第三节 出土的《阴阳脉死候》与《脉法》
一、《阴阳脉死候》循脉预后新抄本语释
二、《脉法》三部曲:灸脉、启脉与相脉
第四节 经脉医学的活化石一一涪水经脉木人
一、世界上最古老的绘有经脉的木质人型
二、木人经脉路线的命名与循行特点
三、经脉木人诸脉的起止与走行路线
四、依据木人的经脉撰写成脉灸图经
五、经脉木人的诸脉走行与脉灸经相比较
第五章 循脉诊断与治疗的古代史实
第一节 俞拊、缓和、扁鹊秦越人与仓公淳于意
一、“故曰俞拊”的为医:炊窍见应,定经脉定脑
二、秦医缓和诊断晋景公泛脉归心因心脏病猝死
三、秦越人的募俞诊断法与以脉视病的神奇
四、仓公淳于意受读脉书而解验技术却暗昧失传
第二节 经脉医学的传世奇葩“虢太子脉案”解读
一、沉睡两千多年的《虢太子脉案》蕴藏科学真理
二、《虢太子脉案》所用诊脉术语的科学解释
三、秦越人为虢太子作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
第六章 经脉医学与针经《灵枢》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学派与扁鹊学派
一、医分为二:扁鹊学派的创立早于黄帝学派
二、所谓“黄帝内经”只是归档标题并不是书名
三、《扁鹊脉书》保存在《灵枢》与《素问》之中
四、《难经》也并不是阐释《黄帝内经》的著作
第二节 灵枢《经脉》与《脏腑十二脉针经》
一、灵枢《经脉》的藏纳庞杂必须彻底清理
二、根据脉灸经恢复《脏腑十二脉针经》原貌
第三节 《灵。素》传留给后世的经脉医学理论
一、《经水》:艾灸引发的热致循脉感觉状如流水
二、循脉感觉的走行速度被命名为俞拊氏速度
三、标本或根结与经脉感循的始发点与终止点
四、四俞理论与经脉感循的入腑及入脑
五、井荥俞经合“五俞”流注及“十二原”
六、脉归脏腑、背俞与募俞、气街及三阴之脉乱
七、循脉感觉可以取捷径直达病所的十六郄穴
八、十二经脉的离合出入与“六合之正”
九、关于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理论的价值
第七章经脉现象与经脉医学的复活
第一节 日本与中国相继发现经脉现象
一、泛经脉感循阳性的脑病患者在日本被发现
二、中国内地相继发现脑挫伤等循脉感觉阳性者
第二节 经脉现象普遍存在与疾病相关
一、中国内地普查经脉现象证实与疾病相关
二、奇该循行,脏腑相关,气至病所与遮拦现象
第三节 经脉现象研究与高等临床神经学
一、第一届学术会议与经脉研究的战略方向
二、椎管内麻醉、截肢与幻肢及幻循脉感觉
三、循脉感觉在人体上没有固定的依附组织
第八章 循经脉视病尽见五脏症结
第一节 经脉现象与疾病间的规律性关系
一、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与慢性局限性躯体病灶
二、各种疾病患者中的循脉感觉阳性调查
三、泛脉或单脉循行与脑病及局限病灶的相关
四、循脉的感觉性质与病灶的定性诊断相关
第二节 “循脉奇该”规律用于定位诊断
一、单脉奇该循行或单脉趋病循行用于定位诊断
二、泛脉奇该循行或泛脉趋病循行用于定位诊断
三、背俞循行及两脉接续循行与共轭点
第三节 经脉感循阳性症例的循脉诊断
一、肺、心与眼病的循脉诊断举例
二、上海与黑龙江所报循脉诊断的举例
三、循经脉麻木带与敏感带用于循脉诊断
四、日本经脉感循针响脉案的后续报道
第四节 自发循脉感觉与感觉循行性癫痫
一、感觉循行性癫痫的发现与报道
二、感觉循行性癫痫的科学原理
三、感觉循行性癫痫典型病案举例
第九章 正脉定脑练精易形死者复生
作者:刘澄中,张永贤 著
出版时间:2008年版
内容简介
中国的传统医学构成于汤液医学与经脉医学。经脉医学在两汉时期失传,留下来的则是经络学说与针灸技术。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经脉感循现象”的再发现及相应的科学研究,经脉医学得以复活。《经脉医学一一理论与实践》一书在重建古代医学史的基础上,对传世《针经》(灵枢)的相关部分,出土的《脉书》及经脉木人,相关的古文字、历史人物、脉案、脉图等给予新释;而实践部分则是讲授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期许让中医药院校师生立刻看到经脉感循现象。《经脉医学一一理论与实践》是以继承与创新为标榜的供海峡两岸中医药大专院校师生选用的新版参考书,同时,也为规划教材改革提供了必需的新资料。随书附赠光碟《经脉感循现象》,披露大量珍贵罕见的图像影视资料。除去中医药大专院校师生之外,《经脉医学一一理论与实践》适用于所有中医药学界与业界人士阅读。
目录
凡例
第一章 经脉医学与经络学说
第一节 经脉医学是中华传统医学的半壁
一、经脉医学与汤液医学分别构成传统医学的半壁
二、经脉医学起源自观察经脉感循现象的临床实践
三、经脉医学的创始人物以及相关的书篇与模型
四、经脉医学的理论内容与实践内容
五、经脉医学是学问的源头与技术的顶峰
六、经脉医学的实践技术在两汉时期暗昧失传
第二节 经络学说营造出人体的循环调控系统
一、经络学说把经脉循行线改造成阴升阳降首尾相衔
二、经络学说设定了气血循环的物质成分是营与卫
三、经络学说换算出气血循环系统的长度、速度与周期
四、经络学说营造出经络生理功能然后再物化为“经络”
五、扁鹊经脉医学能指导针灸实践而黄帝经络学说难以指导
第三节 孔穴归脉或脉穴合流而形成经络腧穴医学
一、孔穴医学与经脉医学各自有不同的起源与归宿
二、经络腧穴医学把经脉现象变造为“经络”实物
第二章 经脉医学与传世典籍
第一节 易经与史记中所记载的俞拊一拨脉法
一、《易经》中有关经脉循行的文字记载
二、《韩诗外传》、《说苑》与《史记》论俞拊
三、歧伯与俞拊的循规脉法与一拨见应技术
第二节 左传与史记中所记载的扁鹊募俞脉法
一、(左传》所载秦医缓和的病入膏肓之诊
二、史记扁鹊传中记载有关秦越人的事迹
三、秦医缓和与秦越人擅长泛脉感循的募俞脉法
第三节 仓公受授扁鹊脉书与感循技术的失传
一、《史记》所载仓公淳于意切诊血脉与受授扁鹊脉书
二、《汉书》有关医经七家与经脉技术、暗昧失传的记载
三、后世有关涪翁与华佗等涉及经脉技术的零散资料
第三章 经脉相关甲骨金石与图谱
第一节 经脉相关墓室壁画、古文字与画像石
一、武氏墓壁画石针出函图与“气”字的起源
二、古“脉”字的演变及循脉感觉相关古文字
三、“俞”字及与“气至病所”相关的古文字
四、征、候、诊、疴、砭等相关古文字的新释
五、画像石上手持石针占脉的大古扁鹊歧伯
六、《歧伯占脉行医图》与按脉以致其气的锭针
第二节 传世《妊妇十脉图》与《环中十二脉图》
一、《经脉循行图》与《经络穴位图》泾渭分明
二、《妊妇十脉图》是现存的最古的经脉图
三、杨介的《环中脉图》又是一套古脉图
第四章 经脉医学与出土文物
第一节 木制及石制锯针的出土与针砭异源论
一、针砭异源论:针源于箴而非源于砭石
二、按脉致气的锭针从石制到金属制的变迁
第二节 出土的“足臂”与“阴阳”《脉灸经》
一、马王堆脉书与张家山脉书及百病征候
二、足臂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的清理修整
三、两种《十一脉灸经》的特点与循行图
四、实有手厥阴脉却称之为手少阴脉揭秘
第三节 出土的《阴阳脉死候》与《脉法》
一、《阴阳脉死候》循脉预后新抄本语释
二、《脉法》三部曲:灸脉、启脉与相脉
第四节 经脉医学的活化石一一涪水经脉木人
一、世界上最古老的绘有经脉的木质人型
二、木人经脉路线的命名与循行特点
三、经脉木人诸脉的起止与走行路线
四、依据木人的经脉撰写成脉灸图经
五、经脉木人的诸脉走行与脉灸经相比较
第五章 循脉诊断与治疗的古代史实
第一节 俞拊、缓和、扁鹊秦越人与仓公淳于意
一、“故曰俞拊”的为医:炊窍见应,定经脉定脑
二、秦医缓和诊断晋景公泛脉归心因心脏病猝死
三、秦越人的募俞诊断法与以脉视病的神奇
四、仓公淳于意受读脉书而解验技术却暗昧失传
第二节 经脉医学的传世奇葩“虢太子脉案”解读
一、沉睡两千多年的《虢太子脉案》蕴藏科学真理
二、《虢太子脉案》所用诊脉术语的科学解释
三、秦越人为虢太子作循脉诊断与循脉治疗
第六章 经脉医学与针经《灵枢》
第一节 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学派与扁鹊学派
一、医分为二:扁鹊学派的创立早于黄帝学派
二、所谓“黄帝内经”只是归档标题并不是书名
三、《扁鹊脉书》保存在《灵枢》与《素问》之中
四、《难经》也并不是阐释《黄帝内经》的著作
第二节 灵枢《经脉》与《脏腑十二脉针经》
一、灵枢《经脉》的藏纳庞杂必须彻底清理
二、根据脉灸经恢复《脏腑十二脉针经》原貌
第三节 《灵。素》传留给后世的经脉医学理论
一、《经水》:艾灸引发的热致循脉感觉状如流水
二、循脉感觉的走行速度被命名为俞拊氏速度
三、标本或根结与经脉感循的始发点与终止点
四、四俞理论与经脉感循的入腑及入脑
五、井荥俞经合“五俞”流注及“十二原”
六、脉归脏腑、背俞与募俞、气街及三阴之脉乱
七、循脉感觉可以取捷径直达病所的十六郄穴
八、十二经脉的离合出入与“六合之正”
九、关于十二经筋与十二皮部理论的价值
第七章经脉现象与经脉医学的复活
第一节 日本与中国相继发现经脉现象
一、泛经脉感循阳性的脑病患者在日本被发现
二、中国内地相继发现脑挫伤等循脉感觉阳性者
第二节 经脉现象普遍存在与疾病相关
一、中国内地普查经脉现象证实与疾病相关
二、奇该循行,脏腑相关,气至病所与遮拦现象
第三节 经脉现象研究与高等临床神经学
一、第一届学术会议与经脉研究的战略方向
二、椎管内麻醉、截肢与幻肢及幻循脉感觉
三、循脉感觉在人体上没有固定的依附组织
第八章 循经脉视病尽见五脏症结
第一节 经脉现象与疾病间的规律性关系
一、弥漫性脑功能障碍与慢性局限性躯体病灶
二、各种疾病患者中的循脉感觉阳性调查
三、泛脉或单脉循行与脑病及局限病灶的相关
四、循脉的感觉性质与病灶的定性诊断相关
第二节 “循脉奇该”规律用于定位诊断
一、单脉奇该循行或单脉趋病循行用于定位诊断
二、泛脉奇该循行或泛脉趋病循行用于定位诊断
三、背俞循行及两脉接续循行与共轭点
第三节 经脉感循阳性症例的循脉诊断
一、肺、心与眼病的循脉诊断举例
二、上海与黑龙江所报循脉诊断的举例
三、循经脉麻木带与敏感带用于循脉诊断
四、日本经脉感循针响脉案的后续报道
第四节 自发循脉感觉与感觉循行性癫痫
一、感觉循行性癫痫的发现与报道
二、感觉循行性癫痫的科学原理
三、感觉循行性癫痫典型病案举例
第九章 正脉定脑练精易形死者复生
相关推荐
-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 内科专家卷 黄坚白 第二版 黄坤强 编著 2014年版
- 名中医张国屏先生医案 张毓华 主编 2019年版
- 美国药典(第34修订版)国家处方集(第29版)第2卷 美国药典委员会 编 2013年版
- 从症状到诊断:循证学指导 第二版 ScottD.C.Stern,AdamS.Cifu,DianeAitkorn原著 刘梅颜,胡大一主译 2015年版
- 一针一穴解病痛 60个特效穴专家精解 邬继红 主编 2010年版
- 褚玉霞妇科脉案良方 孙红,王祖龙 2018年版
- 中医望诊测健康 [范晓清 主编]
- 蛇虫咬伤中草药原色图谱 黄燮才 著 2009年版
- 细说经络辨证 张智龙 编著 2015年版
-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 第七辑 中药的配伍运用 丁光迪 著 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