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医学基础 孟静岩 主编 2015年版 > 下载地址2

中医学基础 孟静岩 主编 2015年版

  • 名  称:中医学基础 孟静岩 主编 2015年版 - 下载地址2
  • 类  别:医药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中医学基础
作者:孟静岩 主编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中医学基础是学习中医药学的入门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医学基础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技能所组成的基本理论体系。全书共分为11章,包括绪论、中医学的哲学基础、藏象、精气血津液、经络、体质、病因、发病与病机、诊法、辩证、养生与防治,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的基本特点、阴阳五行学说、人体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病因病机、诊断辩证方法、养生和防治原则等内容。《中医学基础/全国高等院校中药类专业“十二五”规划建设教材》可供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医药院校的中药学、中药栽培、药学、药学经济与管理、康复、护理等相关专业本科教学使用。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1.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2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1.2.1 整体观念
1.2.2 辨证论治
1.3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方法
1.3.1 《中医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1.3.2 《中医学基础》的学习方法
1.4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2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2.1 阴阳学说
2.1.1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2.1.2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2 五行学说
2.2.1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2.2.2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3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3章 藏象
3.1 概述
3.1.1 藏象学说的形成
3.1.2 脏腑的特点及区别
3.1.3 藏象学说的特点
3.2 五脏
3.2.1 心
3.2.2 肺
3.2.3 脾
3.2.4 肝
3.2.5 肾
3.3 六腑
3.3.1 胆
3.3.2 胃
3.3.3 小肠
3.3.4 大肠
3.3.5 膀胱
3.3.6 三焦
3.4 奇恒之腑
3.4.1 脑
3.4.2 髓
3.4.3 骨
3.4.4 脉
3.4.5 女子胞
3.5 脏腑之间的关系
3.5.1 脏与脏的关系
3.5.2 脏与腑的关系
3.5.3 腑与腑的关系
3.6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4章 精、气、血、津液
4.1 精
4.1.1 精的基本概念
4.1.2 精的生成
4.1.3 精的输布
4.1.4 精的功能
4.2 气
4.2.1 气的基本概念
4.2.2 气的生成
4.2.3 气的运动
4.2.4 气的功能
4.2.5 气的分布与分类
4.3 血
4.3.1 血的基本概念
4.3.2 血的生成
4.3.3 血的运行
4.3.4 血的功能
4.4 津液
4.4.1 津液的基本概念
4.4.2 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4.4.3 津液的功能
4.5 精、气、血、津液之间的关系
4.5.1 精与气的关系
4.5.2 气与血的关系
4.5.3 气与津液的关系
4.5.4 血与津液的关系
4.6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5章 经络
5.1 经络系统的组成
5.1.1 经脉
5.1.2 络脉
5.1.3 连属组织
5.2 经络的循行分布
5.2.1 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
5.2.2 奇经八脉的循行分布
5.3 经络的生理功能
5.4 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5.5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6章 体质
6.1 体质的形成
6.1.1 先天因素
6.1.2 舌天因素
6.1.3 其他因素
6.2 体质的分类
6.3 体质与脏腑经络、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6.4 体质学说的应用
6.4.1 说明个体对某些病因的易感性
6.4.2 阐释发病原理
6.4.3 解释病理变化
6.4.4 指导辨证
6.4.5 指导治疗
6.4.6 指导养生
6.5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7章 病因
7.1 外感病因
7.1.1 六淫
7.1.2 疫气
7.2 内伤病因
7.2.1 七情内伤
7.2.2 饮食失宜
7.2.3 劳逸过度
7.3 病理产物性致病因素
7.3.1 痰饮
7.3.2 瘀血
7.3.3 结石
7.4 其他病因
7.4.1 外伤
7.4.2 寄生虫
7.4.3 药邪
7.4.4 医源性致病因素
7.4.5 先天因素
7.5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8章 发病与病机
8.1 发病
8.1.1 发病原理
8.1.2 影响发病的因素
8.1.3 发病类型
8.2 基本病机
8.2.1 邪正盛衰
8.2.2 阴阳失调
8.2.3 气、血、津液失常
8.2.4 气、血、津液关系失调
8.2.5 内生五邪
8.3 疾病的传变
8.3.1 传变的形式
8.3.2 影响传变的因素
8.4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9章 诊法
9.1 望诊
9.1.1 望神
9.1.2 望面色
9.1.3 望形态
9.1.4 望头项五官
9.1.5 望舌
9.1.6 望皮肤
9.1.7 望二阴
9.1.8 望排出物
9.2 闻诊
9.2.1 听声音
9.2.2 嗅病气
9.3 问诊
9.3.1 一般问诊
9.3.2 问现在症状
9.4 切诊
9.4.1 脉诊
9.4.2 按诊
9.5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10章 辨证
10.1 八纲辨证
10.1.1 表里辨证
10.1.2 寒热辨证
10.1.3 虚实辨证
10.1.4 阴阳辨证
10.2 脏腑病辨证
10.2.1 五脏病辨证
10.2.2 六腑病辨证
10.2.3 脏腑兼病辨证
10.3 气、血、津液病辨证
10.3.1 气病辨证
10.3.2 血病辨证
10.3.3 津液病辨证
10.3.4 气、血、津液同病辨证
10.4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第11章 养生与防治
11.1 养生
11.1.1 养生的重要意义
11.1.2 养生的原则和方法
11.2 预防
11.2.1 未病先防
11.2.2 既病防变
11.3 治则
11.3.1 扶正祛邪
11.3.2 标本先后
11.3.3 正治反治
11.3.4 调整阴阳
11.3.5 三因制宜
11.4 小结
阅读材料
思考题
参考文献


下载排行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360book | 联系我们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