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 下载地址1
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 名 称: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 下载地址1
- 类 别:煤矿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对河南省晚古生代成煤期各组地层的沉积特征、沉积类型、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编制了相应的分析图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多因素综合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的方法及原则,分五个成煤期编制了河南省成煤期各组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图和构造古地理图。同时,还根据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并结合上述岩相古地理特征,简要论述了各成煤期构造古地理概貌,编制了五个成煤期构造古地理图。基于对各成煤期沉积与古地理和古构造的关系研究,扼要论述了各成煤期的沉积演化与构造演化特征。《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可供高等院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资源勘查专业师生及地质领域科研人员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煤田地质研究概况
1.1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早期基础工作阶段
1.2 20世纪50~8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
1.3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的精细(新拓展)研究阶段
第2章 煤系地层发育特征
2.1 地层区划与最新划分方案
2.2 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本溪组
2.2.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2.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2.3 下二叠统太原组
2.3.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3.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2.4 中二叠统山西组
2.4.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4.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2.5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
2.5.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5.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2.6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2.6.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6.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第3章 沉积相与沉积类型
3.1 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的划分
3.2 本溪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3.2.1 沉积相及其沉积特征
3.2.2 沉积类型及其序列特征
3.3 太原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3.3.1 沉积相的划分
3.3.2 远岸浅海相带及其沉积类型
3.3.3 近岸浅海相带及其沉积类型
3.3.4 海湾一溻湖相带及沉积类型
3.3.5 潮坪一沼泽相带及沉积类型
3.3.6 障壁岛(砂质滩、坝)相带
3.4 太原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3.4.1 碳酸盐岩显微特征描述
3.4.2 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3.5 太原组遗迹群落、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3.5.1 遗迹化石的组成及描述
3.5.2 遗迹群落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3.5.3 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3.6 山西组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3.6.1 二煤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特征
3.6.2 大占砂岩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特征
3.6.3 香炭砂岩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特征
3.6.4 小紫泥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3.7 上、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3.7.1 上三角洲平原亚相及其沉积类型
3.7.2 下三角洲平原亚相及其沉积类型
3.7.3 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
3.7.4 溻湖与海湾相沉积特征
第4章 煤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旋回特征
4.1 层序地层划分
4.2 层序地层类型
4.3 层序特征分析
4.4 区域海侵海退变化特征
4.5 上、下石盒子组沉积旋回特征
4.5.1 平顶山12-20钻孔剖面上、下石盒子组(三~八煤段)沉积旋回特征
4.5.2 禹州大风口剖面上、下石盒子组(三~八煤段)沉积旋回特征
4.5.3 济源下冶剖面上、下石盒子组(三~八煤段)沉积旋回特征
4.5.4 层序地层横向对比
第5章 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1 本溪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1.1 单因素分析
5.1.2 古陆及岩相区的划分
5.1.3 岩相古地理特征
5.1.4 沉积演化特征
5.2 太原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2.1 单因素分析
5.2.2 古陆及岩相区的划分
5.2.3 岩相古地理特征
5.2.4 沉积演化特征
5.3 山西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3.1 单因素分析
5.3.2 岩相古地理特征
5.3.3 沉积演化特征
5.4 下石盒子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4.1 沉积厚度、砂泥比值及其变化特征
5.4.2 岩相古地理特征
5.4.3 沉积演化特征
5.5 上石盒子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5.1 沉积厚度、砂泥比值及其变化特征
5.5.2 岩相古地理特征
5.5.3 沉积演化特征
第6章 构造古地理特征
6.1 区域构造概况
6.2 本溪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6.3 太原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6.4 山西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6.5 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6.6 上石盒子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
出版时间:2015年版
内容简介
《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对河南省晚古生代成煤期各组地层的沉积特征、沉积类型、沉积环境和沉积相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编制了相应的分析图件,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多因素综合编制岩相古地理图的方法及原则,分五个成煤期编制了河南省成煤期各组地层的岩相古地理图和构造古地理图。同时,还根据区域大地构造的研究,并结合上述岩相古地理特征,简要论述了各成煤期构造古地理概貌,编制了五个成煤期构造古地理图。基于对各成煤期沉积与古地理和古构造的关系研究,扼要论述了各成煤期的沉积演化与构造演化特征。《河南省晚古生代煤系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可供高等院校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专业、资源勘查专业师生及地质领域科研人员使用。
目录
前言
第1章 煤田地质研究概况
1.1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早期基础工作阶段
1.2 20世纪50~80年代的快速发展阶段
1.3 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的精细(新拓展)研究阶段
第2章 煤系地层发育特征
2.1 地层区划与最新划分方案
2.2 上石炭统一下二叠统本溪组
2.2.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2.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2.3 下二叠统太原组
2.3.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3.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2.4 中二叠统山西组
2.4.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4.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2.5 中二叠统下石盒子组
2.5.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5.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2.6 上二叠统上石盒子组
2.6.1 岩性及化石特征
2.6.2 地层的岩性组合及区域变化特征
第3章 沉积相与沉积类型
3.1 沉积相、亚相和微相的划分
3.2 本溪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3.2.1 沉积相及其沉积特征
3.2.2 沉积类型及其序列特征
3.3 太原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3.3.1 沉积相的划分
3.3.2 远岸浅海相带及其沉积类型
3.3.3 近岸浅海相带及其沉积类型
3.3.4 海湾一溻湖相带及沉积类型
3.3.5 潮坪一沼泽相带及沉积类型
3.3.6 障壁岛(砂质滩、坝)相带
3.4 太原组碳酸盐岩微相分析
3.4.1 碳酸盐岩显微特征描述
3.4.2 碳酸盐岩微相类型划分与沉积相分析
3.5 太原组遗迹群落、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
3.5.1 遗迹化石的组成及描述
3.5.2 遗迹群落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3.5.3 遗迹组构及其沉积环境分析
3.6 山西组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3.6.1 二煤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特征
3.6.2 大占砂岩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特征
3.6.3 香炭砂岩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特征
3.6.4 小紫泥段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3.7 上、下石盒子组的沉积相及其沉积类型
3.7.1 上三角洲平原亚相及其沉积类型
3.7.2 下三角洲平原亚相及其沉积类型
3.7.3 三角洲前缘和前三角洲亚相
3.7.4 溻湖与海湾相沉积特征
第4章 煤系层序地层格架与沉积旋回特征
4.1 层序地层划分
4.2 层序地层类型
4.3 层序特征分析
4.4 区域海侵海退变化特征
4.5 上、下石盒子组沉积旋回特征
4.5.1 平顶山12-20钻孔剖面上、下石盒子组(三~八煤段)沉积旋回特征
4.5.2 禹州大风口剖面上、下石盒子组(三~八煤段)沉积旋回特征
4.5.3 济源下冶剖面上、下石盒子组(三~八煤段)沉积旋回特征
4.5.4 层序地层横向对比
第5章 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1 本溪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1.1 单因素分析
5.1.2 古陆及岩相区的划分
5.1.3 岩相古地理特征
5.1.4 沉积演化特征
5.2 太原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2.1 单因素分析
5.2.2 古陆及岩相区的划分
5.2.3 岩相古地理特征
5.2.4 沉积演化特征
5.3 山西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3.1 单因素分析
5.3.2 岩相古地理特征
5.3.3 沉积演化特征
5.4 下石盒子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4.1 沉积厚度、砂泥比值及其变化特征
5.4.2 岩相古地理特征
5.4.3 沉积演化特征
5.5 上石盒子组沉积期岩相古地理及沉积演化特征
5.5.1 沉积厚度、砂泥比值及其变化特征
5.5.2 岩相古地理特征
5.5.3 沉积演化特征
第6章 构造古地理特征
6.1 区域构造概况
6.2 本溪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6.3 太原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6.4 山西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6.5 下石盒子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6.6 上石盒子组沉积期构造古地理特征
主要参考文献
图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