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石漠化植被恢复科学研究 > 下载地址1
石漠化植被恢复科学研究
- 名 称:石漠化植被恢复科学研究 - 下载地址1
- 类 别:环境工程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石漠化植被恢复科学研究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我国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在喀斯特脆弱的生态环境下,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是我国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大地域环境问题,也是西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姚小华、任华东、李生、何丙辉、杨水平等著的《石漠化植被恢复科学研究》以桂西、黔中和滇东三个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石漠化山区造林树种幼苗的抗旱性、主要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学特征和土壤特性、植被盖度的季相变化与石漠化的动态规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特征同水土流失规律的关系,为当地人工林的营造和当地林业的生态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石漠化植被恢复科学研究》系统总结了自2002年以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主持的石漠化的科研试验结果,可供从事环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校师生、科研院所和政府决策部门的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石漠化山区造林树种幼苗的抗旱性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干旱胁迫对石漠化山区树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1.2 干旱胁迫对石漠化山区树种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1.3 干旱胁迫对石漠化山区树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1.4 干旱胁迫对石漠化山区树种生化特性的影响
1.5 干旱胁迫下石漠化山区树种根系活力的变化
1.6 石漠化山区树种抗旱性研究展望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研究内容
第3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3.2 实验方法
3.3 观察项目和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生长、生物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4.1 材料
4.2 方法
4.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4.4 统计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6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5.1 材料处理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6.1 材料
6.2 实验处理
6.3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6.4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6.5 结果与分析
6.6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7.1 材料
7.2 实验处理
7.3 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7.4 结果与分析
7.5 结论与讨论
第8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体内膜保护酶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8.1 材料
8.2 实验处理
8.3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8.4 保护酶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8.5 结果与分析
8.6 结论与讨论
第9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篇小结
ABSTRACT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及其特征研究
第10章 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危害和对策
10.1 喀斯特及其研究概况
10.2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10.3 喀斯特石漠化的危害
10.4 喀斯特植被退化原因分析-
10.5 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研究概况
10.6 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途径探讨
10.7 结语-
第11章 研究区概况
11.1 凌云县概况
11.2 普定县概况
11.3 富源县概况
第12章 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学特征研究
12.1 研究方法
12.2 凌云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学特征
12.3 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学特征
12.4 富源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学特征
12.5 不同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不同演替阶段多样性分析
第13章 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特-陛研究
13.1 材料与方法
13.2 凌云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特性分析
13.3 普定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特性分析
13.4 富源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特性分析
第14章 结论与展望
14.1 结论与讨论
14.2 展望
篇小结
ABSTRACT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典型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研究
第15章 石漠化研究概况及恢复途径
15.1 研究现状
15.2 喀斯特石漠化的危害
15.3 喀斯特植被退化原因分析
15.4 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途径探讨
15.5 结语
第16章 绪论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4 技术难点
16.5 预期达到的目标
16.6 创新点或新意预测
16.7 相关概念
16.8 技术路线
第17章 研究区概况
17.1 富源县概况
17.2 普定县概况
17.3 凌云县概况
第18章 典型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研究
18.1 材料与方法
18.2 滇东(富源县)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
18.3 黔中(普定县)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
18.4 桂西(凌云县)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
第19章 滇东(富源县)典型喀斯特植被生长季石漠化的动态变化研究
19.1 材料与方法
19.2 植被生长季各阶段样方盖度的动态变化规律
19.3 植被生长季各阶段石漠化率的动态变化规律
19.4 生长季植被盖度与石漠化率的动态变化关系分析
19.5 植被生长季枯落层盖度的变化及作用
19.6 讨论
第20章 典型喀斯特植被恢复区土壤理化性质
20.1 土壤采集及测试方法
20.2 滇东(富源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0.3 黔中(普定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0.4 桂西(凌云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第21章 典型喀斯特植被恢复区林内季节性气象特征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典型喀斯特植被恢复区林内季节性气象特征
21.3 滇东(富源县)降雨量
第22章 结论与展望
22.1 结论与讨论
22.2 展望
篇小结
ABSTRACT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模式下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第23章 喀斯特石漠化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概况
23.1 喀斯特石漠化概况
23.2 喀斯特石漠化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第24章 研究内容
24.1 研究区概况
24.2 研究方法
第25章 降雨及降雨侵蚀力规律研究
25.1 降雨规律研究
25.2 降雨侵蚀力研究
25.3 小结
第26章 土壤理化性质评价
26.1 材料与方法
26.2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研究
26.3 土壤水分研究
26.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养分研究
26.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颗粒研究
26.6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与水稳性团聚体研究
26.7 小结
第27章 喀斯特石漠化土壤径流流失规律研究
27.1 不同植被模式与径流流失的关系研究
27.2 同一模式径流流失规律
27.3 径流流失与降雨关系研究
27.4 径流量与次降雨侵蚀力、次降雨量的函数关系研究
27.5 径流流失量与降雨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27.6 小结
第28章 喀斯特石漠化土壤泥沙流失规律研究
28.1 不同模式年泥沙流失规律
28.2 月泥沙流失动态分布规律
28.3 同一模式泥沙流失规律
28.4 泥沙流失与土壤颗粒、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
28.5 泥沙流失与降雨的关系
28.6 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
28.7 小结
第29章 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土壤养分流失规律研究
29.1 不同模式土壤养分流失与强降雨关系研究
29.2 同一模式养分流失比较
29.3 小结
第30章 结论
篇小结
ABSTRACT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出版时间:2012年版
内容简介
我国是世界三大喀斯特地形发育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在喀斯特脆弱的生态环境下,西南岩溶山区的石漠化是我国西部生态建设中面临的重大地域环境问题,也是西南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姚小华、任华东、李生、何丙辉、杨水平等著的《石漠化植被恢复科学研究》以桂西、黔中和滇东三个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深入研究了石漠化山区造林树种幼苗的抗旱性、主要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学特征和土壤特性、植被盖度的季相变化与石漠化的动态规律、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特征同水土流失规律的关系,为当地人工林的营造和当地林业的生态规划提供了理论支持,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石漠化植被恢复科学研究》系统总结了自2002年以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热带林业研究所主持的石漠化的科研试验结果,可供从事环境科学及其相关学科的高校师生、科研院所和政府决策部门的相关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篇 石漠化山区造林树种幼苗的抗旱性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干旱胁迫对石漠化山区树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1.2 干旱胁迫对石漠化山区树种生长及生物量的影响
1.3 干旱胁迫对石漠化山区树种生理特性的影响
1.4 干旱胁迫对石漠化山区树种生化特性的影响
1.5 干旱胁迫下石漠化山区树种根系活力的变化
1.6 石漠化山区树种抗旱性研究展望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
2.2 研究目的和意义
2.3 研究内容
第3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种子发芽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3.2 实验方法
3.3 观察项目和统计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5 结论与讨论
第4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生长、生物量及根系活力的影响
4.1 材料
4.2 方法
4.3 测定项目及测定方法
4.4 统计分析
4.5 结果与分析
4.6 结论与讨论
第5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5.1 材料处理
5.2 方法
5.3 结果与分析
5.4 结论与讨论
第6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6.1 材料
6.2 实验处理
6.3 土壤含水量的测定
6.4 叶片气体交换参数的测定
6.5 结果与分析
6.6 结论与讨论
第7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渗透调节物质的影响
7.1 材料
7.2 实验处理
7.3 可溶性蛋白和脯氨酸含量的测定
7.4 结果与分析
7.5 结论与讨论
第8章 干旱胁迫对3个树种幼苗体内膜保护酶及膜脂过氧化的影响
8.1 材料
8.2 实验处理
8.3 土壤水分含量的测定
8.4 保护酶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8.5 结果与分析
8.6 结论与讨论
第9章 主要结论与讨论
9.1 主要结论
9.2 讨论
篇小结
ABSTRACT
参考文献
第二篇 典型喀斯特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模式及其特征研究
第10章 喀斯特石漠化的研究现状、危害和对策
10.1 喀斯特及其研究概况
10.2 喀斯特石漠化概念的提出及研究进展
10.3 喀斯特石漠化的危害
10.4 喀斯特植被退化原因分析-
10.5 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研究概况
10.6 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途径探讨
10.7 结语-
第11章 研究区概况
11.1 凌云县概况
11.2 普定县概况
11.3 富源县概况
第12章 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生态学特征研究
12.1 研究方法
12.2 凌云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学特征
12.3 普定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学特征
12.4 富源县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生态学特征
12.5 不同喀斯特石漠化地区封山育林不同演替阶段多样性分析
第13章 典型喀斯特地区不同植被恢复模式的土壤特-陛研究
13.1 材料与方法
13.2 凌云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特性分析
13.3 普定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特性分析
13.4 富源县不同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特性分析
第14章 结论与展望
14.1 结论与讨论
14.2 展望
篇小结
ABSTRACT
参考文献
第三篇 典型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研究
第15章 石漠化研究概况及恢复途径
15.1 研究现状
15.2 喀斯特石漠化的危害
15.3 喀斯特植被退化原因分析
15.4 喀斯特石漠化植被恢复途径探讨
15.5 结语
第16章 绪论
16.1 研究背景
16.2 研究内容
16.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4 技术难点
16.5 预期达到的目标
16.6 创新点或新意预测
16.7 相关概念
16.8 技术路线
第17章 研究区概况
17.1 富源县概况
17.2 普定县概况
17.3 凌云县概况
第18章 典型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研究
18.1 材料与方法
18.2 滇东(富源县)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
18.3 黔中(普定县)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
18.4 桂西(凌云县)喀斯特地区季节性石漠化与植被盖度的动态关系
第19章 滇东(富源县)典型喀斯特植被生长季石漠化的动态变化研究
19.1 材料与方法
19.2 植被生长季各阶段样方盖度的动态变化规律
19.3 植被生长季各阶段石漠化率的动态变化规律
19.4 生长季植被盖度与石漠化率的动态变化关系分析
19.5 植被生长季枯落层盖度的变化及作用
19.6 讨论
第20章 典型喀斯特植被恢复区土壤理化性质
20.1 土壤采集及测试方法
20.2 滇东(富源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0.3 黔中(普定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20.4 桂西(凌云县)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
第21章 典型喀斯特植被恢复区林内季节性气象特征
21.1 材料与方法
21.2 典型喀斯特植被恢复区林内季节性气象特征
21.3 滇东(富源县)降雨量
第22章 结论与展望
22.1 结论与讨论
22.2 展望
篇小结
ABSTRACT
参考文献
第四篇 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地区不同植被模式下水土流失规律研究
第23章 喀斯特石漠化水土流失规律研究概况
23.1 喀斯特石漠化概况
23.2 喀斯特石漠化水土流失研究进展
第24章 研究内容
24.1 研究区概况
24.2 研究方法
第25章 降雨及降雨侵蚀力规律研究
25.1 降雨规律研究
25.2 降雨侵蚀力研究
25.3 小结
第26章 土壤理化性质评价
26.1 材料与方法
26.2 土壤容重与孔隙度研究
26.3 土壤水分研究
26.4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养分研究
26.5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与土壤颗粒研究
26.6 不同植被恢复模式与水稳性团聚体研究
26.7 小结
第27章 喀斯特石漠化土壤径流流失规律研究
27.1 不同植被模式与径流流失的关系研究
27.2 同一模式径流流失规律
27.3 径流流失与降雨关系研究
27.4 径流量与次降雨侵蚀力、次降雨量的函数关系研究
27.5 径流流失量与降雨因子的灰色关联分析
27.6 小结
第28章 喀斯特石漠化土壤泥沙流失规律研究
28.1 不同模式年泥沙流失规律
28.2 月泥沙流失动态分布规律
28.3 同一模式泥沙流失规律
28.4 泥沙流失与土壤颗粒、水稳性团聚体的关系
28.5 泥沙流失与降雨的关系
28.6 泥沙流失量与径流量之间的关系模型研究
28.7 小结
第29章 滇东喀斯特石漠化土壤养分流失规律研究
29.1 不同模式土壤养分流失与强降雨关系研究
29.2 同一模式养分流失比较
29.3 小结
第30章 结论
篇小结
ABSTRACT
参考文献
附表
图版
下一篇: 厌氧颗粒污泥的吸附特性及工程应用
上一篇: 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工程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