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中国生态扶贫战略探究(英文版) > 下载地址1
中国生态扶贫战略探究(英文版)
- 名 称:中国生态扶贫战略探究(英文版) - 下载地址1
- 类 别:环境工程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中国生态扶贫战略探究(英文版)
作者:蔡典雄,查燕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两项主要任务。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这就使得我国的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任务存在高度重叠。因此,需要兼顾减贫和改善生态环境双重目标,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和扶贫双赢道路蔡典雄等编著的这本《中国生态扶贫战略研究(英文版)》创新发展了生态扶贫理论,构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生态扶贫概念框架,从理论上揭示了贫困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两者发生变化的驱动力,开展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系统总结了中国生态扶贫面临的主要挑战,最终提出了生态扶贫发展战略。同时,《中国生态扶贫战略研究(英文版)》选择宁夏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研究宁夏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减少贫困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相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生态扶贫的发展。《中国生态扶贫战略探究(英文版)》适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有关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参阅,也可供从事贫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等人员参阅。
目录
序: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导言
导言
第一章 新中国现代化核心理念的四次转变
一、第一次变迁:从三民主义现代化到新民主主义现代化
二、第二次变迁: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第三次变迁: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第四次变迁:从发展到科学发展,从“小康”到“全面小康”
第二章 毛泽东对苏联经典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一、批判基调:对苏联的学习与超越
二、对苏联公有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三、对苏联计划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四、对苏联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第三章 重探现代性: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一、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战略
二、学习苏联的现代化战略
三、“借鉴苏联,统筹兼顾”战略
四、“赶英超美”战略
五、“农工商并举”战略
六、“四化”战略
七、“小康”战略
八、“全面小康”战略
九、“科学发展”战略
十、我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态势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 发展取向的三次转型:11个五年规划的回顾与前瞻
一、“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以工业化为重点,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以市场化为取向,重视社会发展
三、“十五”计划以来: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完善市场化、推进城镇化为新的着力点
四、11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态势与未来取向
第五章 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演进
一、从“基本小康”的指标体系到“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
二、从重GDP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三、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演进的思考
第六章 从外视向内转:“四化”理论的形成与蜕变
一、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四化”理论的萌发(1949~1954)
二、“四化”提法的定型:“四化”理论的形成(1955~1963)
三、“两步走”战略的形成:“四化”理论的完善(1964~1978)
四、从“四化”到“小康”:“四化”理论的蜕变(1979~1990)
五、对“四化”理论蜕变的解析
第七章 邓小平与中国现代性重构
一、现代性目标重构:从“大同”到“小康”
二、现代性主题重构:从“革命”到“发展”
三、现代性模式重构:从“模仿”到“创新”
四、经济现代性重构:从“计划”到“市场”
五、政治现代性重构:从“专政”到“民主”
六、国际现代性重构:从“封闭”到“开放”
第八章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互动:中国“开放”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开放”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二、“开放”政策的基本内涵与战略地位
三、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根源
第九章 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小康理论的发展行程
二、小康理论的基本构造
三、小康理论的基本特点及“大同小康”之变的深刻根源
第十章 现代性与本土性交融: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演进
一、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形成(1979~2002)
二、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发展(2002~2007)
三、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完善(2007年至今)
四、中国小康指标体系演进的反思
第十一章 大城市化:中国现代化的新选择
一、现代化意义的城市化是大城市化
二、中国城市化的路径及其问题
三、中国大城市化的时机业已成熟
第十二章 新工业化路在何方:21世纪初的新工业化思潮解读
一、新工业化思潮缘起
二、新工业化思潮特点
三、新工业化思潮形态
四、新工业化思潮评析
第十三章 人文化与市场化交融:第三次国学思潮探析
一、兴起及内涵
二、流派分析
三、特征分析
四、背景及根源
五、反思与前瞻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讨与实践指向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路径与方式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第十五章 市民返乡与农民进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流动
一、农民流动的路径与方式
二、农民流动的动力与制度分析
三、农民流动的限度及其原因
第十六章 新中国第一次农民进城潮的形成与消解
一、农民进城潮形成与消解的实证分析
二、农民进城潮形成的制度分析
三、农民进城潮消解的制度分析
第十七章 社队企业体制下的农民流动
一、社队企业遍地开花,农民大规模地向社队企业集聚流动
二、社队企业停办,农民流动停滞
三、社队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农民流动的唯一渠道
四、社队企业飞速发展,农民流动离土不离乡
五、社队企业体制下农民流动的反思
第十八章 乡镇企业体制下的农民流动
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流动的第一次高潮
二、乡镇企业整改,农民流动趋缓
三、乡镇企业进入战略发展阶段,农民流动呈异地化与饱和化
四、乡镇企业进入深层改制时期,吸纳就业能力大幅下降
五、乡镇企业在城乡一体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架构下改革,农民流动多元化
六、乡镇企业体制下农民流动的反思
第十九章 从城乡二元走向城乡一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流动机制变迁的考察
一、农民流动机制的历史变迁
二、农民产业流动机制变迁的解析
三、农民城市流动机制变迁的解析
四、农民流动机制变迁的特点与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蔡典雄,查燕等编著
出版时间:2011年版
内容简介
扶贫开发和生态建设是我国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两项主要任务。目前,我国的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生态环境恶劣、自然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这就使得我国的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任务存在高度重叠。因此,需要兼顾减贫和改善生态环境双重目标,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和扶贫双赢道路蔡典雄等编著的这本《中国生态扶贫战略研究(英文版)》创新发展了生态扶贫理论,构建了适合中国特色的生态扶贫概念框架,从理论上揭示了贫困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了两者发生变化的驱动力,开展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系统总结了中国生态扶贫面临的主要挑战,最终提出了生态扶贫发展战略。同时,《中国生态扶贫战略研究(英文版)》选择宁夏进行案例分析,通过研究宁夏在生态环境建设和减少贫困方面的成功经验,为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相似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借鉴和学习的机会。必将有力推动我国生态扶贫的发展。《中国生态扶贫战略探究(英文版)》适合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专业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有关政策制定者,决策者参阅,也可供从事贫困研究、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等人员参阅。
目录
序:走自己的路: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导言
导言
第一章 新中国现代化核心理念的四次转变
一、第一次变迁:从三民主义现代化到新民主主义现代化
二、第二次变迁:从新民主主义现代化到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
三、第三次变迁:从经典社会主义现代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
四、第四次变迁:从发展到科学发展,从“小康”到“全面小康”
第二章 毛泽东对苏联经典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一、批判基调:对苏联的学习与超越
二、对苏联公有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三、对苏联计划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四、对苏联工业化理论与实践的批判
第三章 重探现代性:新中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
一、新民主主义现代化战略
二、学习苏联的现代化战略
三、“借鉴苏联,统筹兼顾”战略
四、“赶英超美”战略
五、“农工商并举”战略
六、“四化”战略
七、“小康”战略
八、“全面小康”战略
九、“科学发展”战略
十、我国现代化战略的演变态势及经验教训
第四章 发展取向的三次转型:11个五年规划的回顾与前瞻
一、“一五”计划到“五五”计划:以工业化为重点,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二、“六五”计划到“九五”计划:以市场化为取向,重视社会发展
三、“十五”计划以来: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完善市场化、推进城镇化为新的着力点
四、11个五年规划的发展态势与未来取向
第五章 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演进
一、从“基本小康”的指标体系到“全面小康”的指标体系
二、从重GDP的现代化指标体系到以科学发展观指导的现代化指标体系
三、中国现代化指标体系演进的思考
第六章 从外视向内转:“四化”理论的形成与蜕变
一、从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四化”理论的萌发(1949~1954)
二、“四化”提法的定型:“四化”理论的形成(1955~1963)
三、“两步走”战略的形成:“四化”理论的完善(1964~1978)
四、从“四化”到“小康”:“四化”理论的蜕变(1979~1990)
五、对“四化”理论蜕变的解析
第七章 邓小平与中国现代性重构
一、现代性目标重构:从“大同”到“小康”
二、现代性主题重构:从“革命”到“发展”
三、现代性模式重构:从“模仿”到“创新”
四、经济现代性重构:从“计划”到“市场”
五、政治现代性重构:从“专政”到“民主”
六、国际现代性重构:从“封闭”到“开放”
第八章 现代化与全球化的互动:中国“开放”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一、“开放”政策的形成与发展
二、“开放”政策的基本内涵与战略地位
三、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根源
第九章 改革开放以来小康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小康理论的发展行程
二、小康理论的基本构造
三、小康理论的基本特点及“大同小康”之变的深刻根源
第十章 现代性与本土性交融: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演进
一、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形成(1979~2002)
二、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发展(2002~2007)
三、中国小康指标体系的完善(2007年至今)
四、中国小康指标体系演进的反思
第十一章 大城市化:中国现代化的新选择
一、现代化意义的城市化是大城市化
二、中国城市化的路径及其问题
三、中国大城市化的时机业已成熟
第十二章 新工业化路在何方:21世纪初的新工业化思潮解读
一、新工业化思潮缘起
二、新工业化思潮特点
三、新工业化思潮形态
四、新工业化思潮评析
第十三章 人文化与市场化交融:第三次国学思潮探析
一、兴起及内涵
二、流派分析
三、特征分析
四、背景及根源
五、反思与前瞻
第十四章 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探讨与实践指向
一、生态文明的含义
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路径与方式
三、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
第十五章 市民返乡与农民进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农民流动
一、农民流动的路径与方式
二、农民流动的动力与制度分析
三、农民流动的限度及其原因
第十六章 新中国第一次农民进城潮的形成与消解
一、农民进城潮形成与消解的实证分析
二、农民进城潮形成的制度分析
三、农民进城潮消解的制度分析
第十七章 社队企业体制下的农民流动
一、社队企业遍地开花,农民大规模地向社队企业集聚流动
二、社队企业停办,农民流动停滞
三、社队企业重新焕发生机,成为农民流动的唯一渠道
四、社队企业飞速发展,农民流动离土不离乡
五、社队企业体制下农民流动的反思
第十八章 乡镇企业体制下的农民流动
一、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形成改革开放以后农民流动的第一次高潮
二、乡镇企业整改,农民流动趋缓
三、乡镇企业进入战略发展阶段,农民流动呈异地化与饱和化
四、乡镇企业进入深层改制时期,吸纳就业能力大幅下降
五、乡镇企业在城乡一体化与现代企业制度架构下改革,农民流动多元化
六、乡镇企业体制下农民流动的反思
第十九章 从城乡二元走向城乡一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民流动机制变迁的考察
一、农民流动机制的历史变迁
二、农民产业流动机制变迁的解析
三、农民城市流动机制变迁的解析
四、农民流动机制变迁的特点与经验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