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防洪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 下载地址1
防洪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 名 称:防洪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 下载地址1
- 类 别:水利工程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ouo3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防洪若干重大问题研究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防洪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汇集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防洪减灾重大问题的若干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加强防洪减灾和管理,提高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降低洪水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容包括:防洪区范围界定与划分方法、洪水风险与洪水风险图、土地利用的洪水风险管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的研究、区域防洪减灾对策。《防洪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适合水利规划、设计、研究人员,各级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水利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绪论
0.1 基本观点
0.1.1 关于防洪区范围的界定
0.1.2 关于洪水风险
0.1.3 关于洪水风险管理
0.1.4 关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
0.1.5 关于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0.1.6 关于黄淮海地区防洪问题
0.2 主要内容概要
0.2.1 防洪区范围界定与划分方法(第1章)
0.2.2 洪水风险与洪水风险图(第2章)
0.2.3 土地利用的洪水风险管理(第3章)
0.2.4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第4章)
0.2.5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的研究(第5章)
0.2.6 区域防洪减灾对策——中国水行业行动计划(黄淮海地区)防洪减灾研究(第6章)
第1章 防洪区范围界定与划分方法
1.1 概述
1.2 防洪区的定义
1.2.1 防洪保护区
1.2.2 蓄滞洪区
1.2.3 洪泛区
1.3 防洪区的划分及其组成
1.4 防洪保护区划分方法
1.4.1 地貌途径
1.4.2 历史洪水途径
1.4.3 水文学途径
1.4.4 水力学途径
1.4.5 划分方法评价
1.4.6 划分方法讨论
1.5 全国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划分与方法评价
1.5.1 全国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
1.5.2 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地区分布
1.6 防洪保护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及防洪标准
1.6.1 防洪保护区内的社会经济资料统计
1.6.2 重叠保护区防洪标准的确定
1.7 七大江河防洪保护区成果分析
1.7.1 防洪保护区社会经济情况
1.7.2 防洪保护区防御洪水能力的不确定性
1.7.3 保护区内存在易涝易渍地区
第2章 洪水风险与洪水风险图
2.1 洪水风险的概念与定义
2.1.1 洪水风险的概念
2.1.2 洪水风险影响范围
2.1.3 洪水风险的成因
2.2 洪水风险分析与计算
2.2.1 洪水风险识别
2.2.2 洪水估计
2.2.3 社会经济情况分析
2.2.4 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2.2.5 历史洪水灾害调查
2.2.6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
2.2.7 防洪工程效益评估
2.2.8 洪水风险计算
2.3 洪水风险分区
2.3.1 洪水风险划分标准
2.3.2 主要风险因子的选择
2.3.3 风险分区的讨论
2.4 洪水风险图
2.4.1 洪水风险图概念
2.4.2 洪水风险图类别
2.4.3 洪水风险图应用
2.4.4 洪水风险图的编制经验
2.4.5 关于洪水风险图编制方法总体思路建议
2.4.6 洪水风险图应用实例
附录A破堤淹没水深估算法
附录B马斯京贡连续演算模型
第3章 土地利用的洪水风险管理
3.1 洪水管理
3.1.1 洪水管理内涵
3.1.2 洪水风险管理内涵
3.1.3 防洪策略转变的背景和缘由
3.1.4 社会公众对洪水管理的认识
3.1.5 推行洪水管理面临的挑战
3.1.6 国外洪水管理的典型经验与发展趋势
3.1.7 实现洪水风险管理的策略
3.2 土地利用与洪水风险的关系
3.2.1 财富积累愈多洪水风险愈高
3.2.2 土地开发利用侵占水面率越多洪水风险越高
3.2.3 土地开发后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未开发区的洪峰流量越高
3.3 土地利用洪水风险管理内容
3.3.1 编制土地利用洪水风险管理专项规划
3.3.2 依靠法律及规章制度实施管理
3.3.3 推动社会参与
3.4 洪水风险区土地利用与规划
3.4.1 土地利用
3.4.2 土地利用规划
3.4.3 土地利用与洪水风险
3.4.4 洪水风险区土地利用规划
3.4.5 洪水风险区土地利用管理的部门间协调
3.5 土地利用洪水风险评价
3.5.1 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评价
3.5.2 蓄滞洪区和洪泛区洪水风险评价
3.6 防洪区土地利用管理
3.6.1 一般性原则
3.6.2 洪水风险区土地利用分区
3.6.3 洪泛区土地利用管理
3.6.4 蓄滞洪区土地利用管理
3.6.5 防洪保护区土地利用管理
3.7 城市涝灾风险管理
3.7.1 国内典型城市涝灾风险管理对策
3.7.2 国外城市涝灾风险管理对策
3.8 建立土地利用洪水风险管理机制
3.9 国内土地利用洪水风险管理个例
3.9.1 洪泛区土地利用——湖南省洞庭湖一般垸的定位调整
3.9.2 蓄滞(行)洪区土地利用——北金堤滞洪区土地利用规划设想
3.9.3 防洪保护区土地利用
3.9.4 人水和谐发展的洪水管理途径探索
第4章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
4.1 我国东中部洪涝灾害较严重的10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防洪基本情况
4.1.1 城市防洪分类
4.1.2 城市人口
4.1.3 城市市区及建成区面积
4.1.4 国内生产总值
4.1.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2 城市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防洪
4.2.1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4.2.2 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城市洪水风险的空间分布
4.2.3 浙江省部分典型城市在不同洪水风险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情况分
4.3 城市洪涝灾害分析
4.3.1 城市洪涝灾害损失分析
4.3.2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4.3.3 城市洪涝灾害类型分析
4.4 关于城市防洪标准问题
4.4.1 中东部10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防洪标准基本情况
4.4.2 城市现状防洪标准分析
4.4.3 城市规划防洪标准分析
4.4.4 城市防洪标准若干问题分析
4.4.5 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合理的防洪标准
4.4.6 国内外城市防洪标准比较
4.4.7 关于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几点意见
4.5 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研究
4.5.1 不同类型城市的防洪对策措施
4.5.2 城市防洪总体方略研究
4.5.3 关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综合建议
第5章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的研究
5.1 主要江河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情况
5.1.1 调研过程
5.1.2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思路
5.1.3 选择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方式的原则
5.1.4 典型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情况
5.2 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模式研究
5.2.1 安全建设模式分类
5.2.2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
5.2.3 蓄滞洪区分类-与风险分区
5.2.4 安全建设模式的比选方法
5.3 蓄滞洪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蓄滞洪区治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5.3.3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的建议
5.3.4 蓄滞洪区规划应为实现三个“改变”创建发展的空间
5.3.5 蓄滞洪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已初显端倪
第6章 区域防洪减灾对策——中国水行业行动计划(黄淮海地区)防洪减灾研究
6.1 背景
6.2 黄淮海地区的防洪减灾问题
6.2.1 暴雨洪水主要特征
6.2.2 洪涝灾害损失分析
6.2.3 防洪工程体系格局及主要问题
6.2.4 防洪保护区及其特点
6.2.5 蓄滞洪区及其运用几率
6.2.6 城市化与城市防洪
6.3 黄淮海地区防洪减灾对策
6.3.1 黄河流域防洪对策
6.3.2 淮河流域防洪对策
6.3.3 海河流域防洪对策
6.4 关于黄淮海地区防洪对策若干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6.4.1 对影响防洪格局的关键问题缺乏有效的对策
6.4.2 建立和完善以城镇为中心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6.4.3 关于解决海河人海河道萎缩问题的思考
6.4.4 人水和谐,防洪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结合
参考文献
内部资料
出版时间:2010年版
内容简介
《防洪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汇集了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与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多年来的研究成果,对防洪减灾重大问题的若干专题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对进一步加强防洪减灾和管理,提高主要江河的防洪标准,降低洪水风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内容包括:防洪区范围界定与划分方法、洪水风险与洪水风险图、土地利用的洪水风险管理、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的研究、区域防洪减灾对策。《防洪若干重大问题研究》适合水利规划、设计、研究人员,各级政府领导和工作人员以及大中专院校水利专业师生参考使用。
目录
前言
绪论
0.1 基本观点
0.1.1 关于防洪区范围的界定
0.1.2 关于洪水风险
0.1.3 关于洪水风险管理
0.1.4 关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
0.1.5 关于蓄滞洪区安全建设
0.1.6 关于黄淮海地区防洪问题
0.2 主要内容概要
0.2.1 防洪区范围界定与划分方法(第1章)
0.2.2 洪水风险与洪水风险图(第2章)
0.2.3 土地利用的洪水风险管理(第3章)
0.2.4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第4章)
0.2.5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的研究(第5章)
0.2.6 区域防洪减灾对策——中国水行业行动计划(黄淮海地区)防洪减灾研究(第6章)
第1章 防洪区范围界定与划分方法
1.1 概述
1.2 防洪区的定义
1.2.1 防洪保护区
1.2.2 蓄滞洪区
1.2.3 洪泛区
1.3 防洪区的划分及其组成
1.4 防洪保护区划分方法
1.4.1 地貌途径
1.4.2 历史洪水途径
1.4.3 水文学途径
1.4.4 水力学途径
1.4.5 划分方法评价
1.4.6 划分方法讨论
1.5 全国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划分与方法评价
1.5.1 全国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
1.5.2 主要江河防洪保护区地区分布
1.6 防洪保护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及防洪标准
1.6.1 防洪保护区内的社会经济资料统计
1.6.2 重叠保护区防洪标准的确定
1.7 七大江河防洪保护区成果分析
1.7.1 防洪保护区社会经济情况
1.7.2 防洪保护区防御洪水能力的不确定性
1.7.3 保护区内存在易涝易渍地区
第2章 洪水风险与洪水风险图
2.1 洪水风险的概念与定义
2.1.1 洪水风险的概念
2.1.2 洪水风险影响范围
2.1.3 洪水风险的成因
2.2 洪水风险分析与计算
2.2.1 洪水风险识别
2.2.2 洪水估计
2.2.3 社会经济情况分析
2.2.4 土地开发利用情况分析
2.2.5 历史洪水灾害调查
2.2.6 洪水灾害损失评估
2.2.7 防洪工程效益评估
2.2.8 洪水风险计算
2.3 洪水风险分区
2.3.1 洪水风险划分标准
2.3.2 主要风险因子的选择
2.3.3 风险分区的讨论
2.4 洪水风险图
2.4.1 洪水风险图概念
2.4.2 洪水风险图类别
2.4.3 洪水风险图应用
2.4.4 洪水风险图的编制经验
2.4.5 关于洪水风险图编制方法总体思路建议
2.4.6 洪水风险图应用实例
附录A破堤淹没水深估算法
附录B马斯京贡连续演算模型
第3章 土地利用的洪水风险管理
3.1 洪水管理
3.1.1 洪水管理内涵
3.1.2 洪水风险管理内涵
3.1.3 防洪策略转变的背景和缘由
3.1.4 社会公众对洪水管理的认识
3.1.5 推行洪水管理面临的挑战
3.1.6 国外洪水管理的典型经验与发展趋势
3.1.7 实现洪水风险管理的策略
3.2 土地利用与洪水风险的关系
3.2.1 财富积累愈多洪水风险愈高
3.2.2 土地开发利用侵占水面率越多洪水风险越高
3.2.3 土地开发后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未开发区的洪峰流量越高
3.3 土地利用洪水风险管理内容
3.3.1 编制土地利用洪水风险管理专项规划
3.3.2 依靠法律及规章制度实施管理
3.3.3 推动社会参与
3.4 洪水风险区土地利用与规划
3.4.1 土地利用
3.4.2 土地利用规划
3.4.3 土地利用与洪水风险
3.4.4 洪水风险区土地利用规划
3.4.5 洪水风险区土地利用管理的部门间协调
3.5 土地利用洪水风险评价
3.5.1 防洪保护区洪水风险评价
3.5.2 蓄滞洪区和洪泛区洪水风险评价
3.6 防洪区土地利用管理
3.6.1 一般性原则
3.6.2 洪水风险区土地利用分区
3.6.3 洪泛区土地利用管理
3.6.4 蓄滞洪区土地利用管理
3.6.5 防洪保护区土地利用管理
3.7 城市涝灾风险管理
3.7.1 国内典型城市涝灾风险管理对策
3.7.2 国外城市涝灾风险管理对策
3.8 建立土地利用洪水风险管理机制
3.9 国内土地利用洪水风险管理个例
3.9.1 洪泛区土地利用——湖南省洞庭湖一般垸的定位调整
3.9.2 蓄滞(行)洪区土地利用——北金堤滞洪区土地利用规划设想
3.9.3 防洪保护区土地利用
3.9.4 人水和谐发展的洪水管理途径探索
第4章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
4.1 我国东中部洪涝灾害较严重的10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防洪基本情况
4.1.1 城市防洪分类
4.1.2 城市人口
4.1.3 城市市区及建成区面积
4.1.4 国内生产总值
4.1.5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4.2 城市产业结构变化与城市防洪
4.2.1 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变化
4.2.2 浙江省杭嘉湖地区城市洪水风险的空间分布
4.2.3 浙江省部分典型城市在不同洪水风险条件下的社会经济情况分
4.3 城市洪涝灾害分析
4.3.1 城市洪涝灾害损失分析
4.3.2 城市化进程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影响
4.3.3 城市洪涝灾害类型分析
4.4 关于城市防洪标准问题
4.4.1 中东部10省(自治区、直辖市)城市防洪标准基本情况
4.4.2 城市现状防洪标准分析
4.4.3 城市规划防洪标准分析
4.4.4 城市防洪标准若干问题分析
4.4.5 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实现合理的防洪标准
4.4.6 国内外城市防洪标准比较
4.4.7 关于确定城市防洪标准的几点意见
4.5 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研究
4.5.1 不同类型城市的防洪对策措施
4.5.2 城市防洪总体方略研究
4.5.3 关于城市防洪减灾对策的综合建议
第5章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模式的研究
5.1 主要江河蓄滞洪区建设与管理情况
5.1.1 调研过程
5.1.2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思路
5.1.3 选择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方式的原则
5.1.4 典型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情况
5.2 蓄滞洪区的安全建设模式研究
5.2.1 安全建设模式分类
5.2.2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规划的总体思路
5.2.3 蓄滞洪区分类-与风险分区
5.2.4 安全建设模式的比选方法
5.3 蓄滞洪区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的思路
5.3.1 问题的提出
5.3.2 蓄滞洪区治理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是历史的必然
5.3.3 蓄滞洪区安全建设与社会主义新农村结合的建议
5.3.4 蓄滞洪区规划应为实现三个“改变”创建发展的空间
5.3.5 蓄滞洪区建设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已初显端倪
第6章 区域防洪减灾对策——中国水行业行动计划(黄淮海地区)防洪减灾研究
6.1 背景
6.2 黄淮海地区的防洪减灾问题
6.2.1 暴雨洪水主要特征
6.2.2 洪涝灾害损失分析
6.2.3 防洪工程体系格局及主要问题
6.2.4 防洪保护区及其特点
6.2.5 蓄滞洪区及其运用几率
6.2.6 城市化与城市防洪
6.3 黄淮海地区防洪减灾对策
6.3.1 黄河流域防洪对策
6.3.2 淮河流域防洪对策
6.3.3 海河流域防洪对策
6.4 关于黄淮海地区防洪对策若干问题的讨论与建议
6.4.1 对影响防洪格局的关键问题缺乏有效的对策
6.4.2 建立和完善以城镇为中心的防洪减灾保障体系
6.4.3 关于解决海河人海河道萎缩问题的思考
6.4.4 人水和谐,防洪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密切结合
参考文献
内部资料
下一篇: 黄河史话 [辛德勇编著] 2011年版
上一篇: 黄河口实体模型研究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