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东莞学人文丛 张寿祺集 张寿祺 编者 2017年版 > 下载地址2
东莞学人文丛 张寿祺集 张寿祺 编者 2017年版
- 名 称:东莞学人文丛 张寿祺集 张寿祺 编者 2017年版 - 下载地址2
- 类 别:生物学书籍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2]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
资料介绍
东莞学人文丛 张寿祺集
作者: 张寿祺 编者
出版时间:2017年版
丛编项: 东莞学人文丛
内容简介
《张寿祺集/东莞学人文丛》作为《东莞学人文丛》的一种,主要回顾东莞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寿祺先生的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历程及成果,以及作者的师友交游文章、作者晚年的部分书法作品等。八十年代初,人类学研究的开展面临新的局面,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田野考古实践和对外交流都日渐丰富,1979年张先生与梁钊韬教授一起,协助筹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并设置了专业方案、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师队伍以及建系的论证报告。张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学、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建构,诸如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对岭南疍民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还在疍民族源及族属、体质、语言、风俗习惯、经济生活、政府对其的管理、族群互动与认同、社会历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相关的学术文章中区分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的概念区别,并对西方哲学的整体论加以分析和批判;等等。
《张寿祺集/东莞学人文丛》集中作者生前学术文章50余篇,并且包含了作者部分精美书法作品内容,对于系统的总结论述和回顾作者在中国人类学学科八十年代恢复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学科理论及方法建构、田野考实践方面所进行的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民族学
海南岛黎族人民古代的取火工具
关于侗族名称的来源问题
解放前黎族合亩区农耕组织及其礼俗
海南岛黎族农耕技术史探研
《海南岛乐东县番阳区黎族群体变化的研究》前言
《海南岛乐东县番阳区黎族群体变化的研究》后记
论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
——兼及对西方哲学“整体论”的分析和批判
论西方哲学“整体论”不能作为我们人类学的指导思想
——答“整体论是人类学的标志”说者所云
关于“民族考古学”形成的时间与因素诸问题
我国西南民族的“芦笙文化”及其地理分布
珠江口水上先民“蛋家”考
珠江口水上居民体质特征的研究
《珠江口水上居民(蛋家)的研究》序
水上先民(蛋家)与广东农业
蛋家人
人类学
从猿到人一些问题商榷
腊玛古猿与人类关系的新证据
中国早期的人类学与中山大学对人类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考
《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读后
广州从化县吕田区“本地人”来源辨
从化县古粤人后裔“古装古俗”考
粤西“标话”人群乃古代苍梧族群遗裔考
——兼论其与侗族的关系
白鹤舞
中国壁犁的演进
民俗学
管埠婚俗记
广州“十八甫”原是十八座村庄
——粤方言“烯”音地名的分析
关于广州古南越音“地名”的一些问题
——并就“十八甫”原意答文化界所疑
民俗学的本体结构试释
试谈“民俗工程设计”
黔东南雷公山的茶
珠江三角洲民间妇女口头创作初探
记一次接待海外亲人的茶宴
——兼谈广州茶艺特色
粤语“阿白”考
论劳动号子
近百年来广州茶座风情的变化
花山神话与花都传统精神
美国芝加哥的唐人街
黄金涌高堂歌对唱六首
试论民俗形成的社会根源
论民俗学的本体结构
从民俗学考析广州俚语“佬”字
历史学
唐代的地震与劳动人民同大自然的斗争
中国古代取火方法考证
——并与阎崇年同志商榷
汉魏时期闻于中州的南方草木考辨
从自居易诗文看唐代园林植物的栽培和护理
旧石器晚期红土随葬及其原始宗教意识
仰韶文化“盘状器”用途考
东汉时期南方地区家畜的饲养
游耕农业“点种”男女分工起源考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阮元主粤时措施辨
从广东省历史上的地震看干旱与地震的关系
人物研究
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潘季驯
柳宗元与农业科学技术
几位探索南方古猿的学者
——达特和布鲁姆
几位探索南方古猿的学者
——路易斯利基的一家
孔子与自然科技知识
记王宠惠先生
记一位早逝的天才史家张荫麟教授
——《张荫麟先生传略》一文读后补遗
人类学家梁钊韬教授的学术思想
史学家张荫麟教授与他的《中国史纲》(上古篇)
业成于当代功泽及后世
——记曾昭璇教授
哲人已逝,业绩长留
——记梁钊韬教授生前在学术上的贡献
杂著
冬日的东江
日本南进声中之云南形势
羊城的怀念
关于初中中国历史新教师的业务进修问题
对于讲授高中中国史第二册“明初的经济和政治”一章的一些意见
高初中中国历史课本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几幅插图使用的一些建议
广东地震区划初探
附录
张寿祺教授论著索引
跋
后记
作者: 张寿祺 编者
出版时间:2017年版
丛编项: 东莞学人文丛
内容简介
《张寿祺集/东莞学人文丛》作为《东莞学人文丛》的一种,主要回顾东莞籍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张寿祺先生的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等学科的学术研究历程及成果,以及作者的师友交游文章、作者晚年的部分书法作品等。八十年代初,人类学研究的开展面临新的局面,学科理论、研究方法、田野考古实践和对外交流都日渐丰富,1979年张先生与梁钊韬教授一起,协助筹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担任相关学科的教学任务,并设置了专业方案、教学计划和组织教师队伍以及建系的论证报告。张先生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民族学、考古学理论和方法建构,诸如采用文化人类学方法,对岭南疍民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还在疍民族源及族属、体质、语言、风俗习惯、经济生活、政府对其的管理、族群互动与认同、社会历史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在相关的学术文章中区分了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的概念区别,并对西方哲学的整体论加以分析和批判;等等。
《张寿祺集/东莞学人文丛》集中作者生前学术文章50余篇,并且包含了作者部分精美书法作品内容,对于系统的总结论述和回顾作者在中国人类学学科八十年代恢复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学科理论及方法建构、田野考实践方面所进行的开拓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目录
民族学
海南岛黎族人民古代的取火工具
关于侗族名称的来源问题
解放前黎族合亩区农耕组织及其礼俗
海南岛黎族农耕技术史探研
《海南岛乐东县番阳区黎族群体变化的研究》前言
《海南岛乐东县番阳区黎族群体变化的研究》后记
论民族考古与“民族考古学”
——兼及对西方哲学“整体论”的分析和批判
论西方哲学“整体论”不能作为我们人类学的指导思想
——答“整体论是人类学的标志”说者所云
关于“民族考古学”形成的时间与因素诸问题
我国西南民族的“芦笙文化”及其地理分布
珠江口水上先民“蛋家”考
珠江口水上居民体质特征的研究
《珠江口水上居民(蛋家)的研究》序
水上先民(蛋家)与广东农业
蛋家人
人类学
从猿到人一些问题商榷
腊玛古猿与人类关系的新证据
中国早期的人类学与中山大学对人类学的贡献
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学传入中国考
《壮族体质人类学研究》读后
广州从化县吕田区“本地人”来源辨
从化县古粤人后裔“古装古俗”考
粤西“标话”人群乃古代苍梧族群遗裔考
——兼论其与侗族的关系
白鹤舞
中国壁犁的演进
民俗学
管埠婚俗记
广州“十八甫”原是十八座村庄
——粤方言“烯”音地名的分析
关于广州古南越音“地名”的一些问题
——并就“十八甫”原意答文化界所疑
民俗学的本体结构试释
试谈“民俗工程设计”
黔东南雷公山的茶
珠江三角洲民间妇女口头创作初探
记一次接待海外亲人的茶宴
——兼谈广州茶艺特色
粤语“阿白”考
论劳动号子
近百年来广州茶座风情的变化
花山神话与花都传统精神
美国芝加哥的唐人街
黄金涌高堂歌对唱六首
试论民俗形成的社会根源
论民俗学的本体结构
从民俗学考析广州俚语“佬”字
历史学
唐代的地震与劳动人民同大自然的斗争
中国古代取火方法考证
——并与阎崇年同志商榷
汉魏时期闻于中州的南方草木考辨
从自居易诗文看唐代园林植物的栽培和护理
旧石器晚期红土随葬及其原始宗教意识
仰韶文化“盘状器”用途考
东汉时期南方地区家畜的饲养
游耕农业“点种”男女分工起源考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阮元主粤时措施辨
从广东省历史上的地震看干旱与地震的关系
人物研究
明代杰出的治河专家——潘季驯
柳宗元与农业科学技术
几位探索南方古猿的学者
——达特和布鲁姆
几位探索南方古猿的学者
——路易斯利基的一家
孔子与自然科技知识
记王宠惠先生
记一位早逝的天才史家张荫麟教授
——《张荫麟先生传略》一文读后补遗
人类学家梁钊韬教授的学术思想
史学家张荫麟教授与他的《中国史纲》(上古篇)
业成于当代功泽及后世
——记曾昭璇教授
哲人已逝,业绩长留
——记梁钊韬教授生前在学术上的贡献
杂著
冬日的东江
日本南进声中之云南形势
羊城的怀念
关于初中中国历史新教师的业务进修问题
对于讲授高中中国史第二册“明初的经济和政治”一章的一些意见
高初中中国历史课本中“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几幅插图使用的一些建议
广东地震区划初探
附录
张寿祺教授论著索引
跋
后记
相关推荐
- 新世纪科学探索宝库丛书 复制生命的克隆技术 《复制生命的克隆技术》编写组编 2010年版
- 人类的故事 (美)房龙著 沈性仁译 2017年版
- 微生物学实验 蔡尽忠,赵丽 主编 2018年版
- 最新动物学讲义 (日)饭岛魁 著
- 新生物学丛书 人类基因组编辑 科学·伦理·管理 中英对照 裴端卿译 美国科学院研究理事会 编,裴端卿 等译 2019年版
-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英文版 王波 主编 2017年版
- 新生物学丛书 间充质干细胞基础与临床 第2版 韩忠朝,李宗金,韩之波 主编 2019年版
- 全国医药类高职高专护理专业规划教材 正常人体结构 何从军,杨春辉,刘浩 主编 2015年版
- 微生物学实验操作技术 刘智,张栋 主编 2016年版
- 中国生物学史(近现代卷) 罗桂环 主编 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