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Tags | 热门标准 | 最新标准 | 订阅

词语搭配变化研究:以隋前若干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变化为例

  • 名  称:词语搭配变化研究:以隋前若干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变化为例 - 下载地址1
  • 类  别:教育学习
  • 下载地址:[下载地址1]
  • 提 取 码
  • 浏览次数:3
下载帮助: 发表评论 加入收藏夹 错误报告目录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匿名发表
新闻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资料介绍

词语搭配变化研究:以隋前若干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变化为例
作 者: 张诒三著
出版时间:2005
内容简介
  语言是一个系统,语言的词汇也不例外。汉语词汇具有系统性,这已经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近些年来,一些从事中古、近代汉语词汇研究的学者,已经不满足于原有的词语考释、专书词汇研究这样一些研究模式,而是尝试从系统的角度认识汉语历史词汇的发展,为汉语词汇史研究添砖加瓦,开拓新路。从常用词(基本词)、语义场、词的聚合、组合等角度进行的研究就是明证。诒三从词语搭配的角度研究隋以前动词和名词搭配的历时变化,从词的组合的角度研究历史词汇,这当有助于考察汉语的词汇系统,在研究历史词汇方面另辟蹊径。作者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实践和有关理论思考的启发下,对词语搭配的历时变化现象进行专题探讨,选题是有开创意义的,这是因为:首先,考察词语搭配变化是观察语言史的一个角度。语言的变化表现在语音、语法、词汇等诸多方面,词语搭配变化是语言变化的客观存在,对这一客观存在的语言现象进行探讨,无疑是有意义的。从词汇史的角度来说,本书对词语搭配变化的考察不仅注意单个词的变化,也注意词语之间关系的变化;从语法的角度来说,对词语搭配变化的考察既注意语法规律的变化,同时也兼顾到每个词的语法功能的变化。例如,饮食类动词中,“饮”、“食”、“饭”三词在上古都具有使动意义,可以带表示施动关系的对象宾语,本书通过观察这三个词与表示施动关系的对象宾语搭配的历时演变情况,大致勾勒了这三个词使动意义由盛到衰的过程,即:魏晋南北朝时期“饮”、“食”、“饭”三词之中,只有“饮”的使动意义保留至今,但仅限于带动物名词宾语;“食”、“饭”的使动意义在实际口语中明显地衰微了(111—175页)。其次,考察词语搭配变化又是考察词义变化的一个角度。现代语言学理论告诉我们,词的意义包括词汇义、色彩义、语体义、搭配义等。词语搭配变化研究在考察词语意义时,更注意考察词语的搭配意义及其变化,和以往的研究相比,提供了观察词义变化的一个新的角度。例如动词“走”,在先秦两汉时期基本是“跑”的意思,但现代汉语中的“跑”不能带表示动作行为目标的名词宾语,而“走”则可以带表示动作行为目标的名词宾语,王力先生主编《古代汉语·常用词》“走”字条下列出两个义项:“①跑;②跑向。”就是注意了现代汉语的“跑”和古代汉语的“走”不是一对一的关系,两个词在语法功能和语法意义方面有所不同,而“走”的“跑向”义,是现代汉语“跑”所没有的,王先生列出这两个义项,对古代“走”的词义的把握是很准确的。但是,汉语中“走”带名词宾语的语法功能是什么时候消失的,其消失的过程怎样,要回答这些问题,就只有考察“走”的搭配变化了。本书经过调查分析后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走向……(地名)”搭配的用例在增加,动词“走”带表示动作行为的目标和方向宾语的语法功能已经衰退(271—286页)。在这一问题上做了有益的探讨。本书通过对饮食、行走交通及其他三类动词和名词搭配的研究,在前人时贤研究的基础上,从词语搭配的角度,勾勒了词义演变的轨迹,丰富了汉语史的研究。作者指出:新词的产生、旧词的消亡、常用词的更替,都可以从词语搭配变化方面得到反映。书中通过对一些词语的细致具体的描写证明了这一点。例如,“济”“渡”在表示“越过……(河流)”义位上构成一组同义词。先秦时期“济”比“渡”活跃;汉代以后,“渡”渐渐代替了“济”,而且比“济”的义域更宽,搭配的功能也更多(297—309页)。又如,“如”作为动词,表示“到……(地方)去”义,是先秦文献的常用义,使用频繁。但到了中古以后,尤其是在口语性较强的文献中,动词“如”已经较为罕见,趋于消亡(295—297页)。这一类的研究和结论,比已有的研究更进一步,体现了词语搭配研究的宝贵价值。本书的相关成果,可以为古籍整理、辨伪及辞书编纂服务。例如,旧题失译附后汉录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出现了“饮气”一词,意思是忍气吞声,凡三见。“气”谓气愤,是表示心理活动的名词。本书通过对“饮”一词的搭配变化特点的调查研究后指出:“饮”与表示心理活动的名词搭配使用,是在三国至南北朝的齐梁时代,“饮气”在中土典籍中最早见于《魏书》,是三国以后产生和发展的语言现象。这为判定《大方便佛报恩经》的翻译年代不早于三国提供了一条证据(310—313页)。“御”在莅临义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御+皇宫、宫廷”的搭配用法,如“御延昌殿”、“御天文殿”等词组,产生了“居住于……”这一新的义项,《汉语大词典》等大型辞书未收该义(321—322页)。除了研究具体入微外,本书在材料的调查统计方面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作者采用了分类列举、列表统计等研究方法,语料翔实,分析细密,体现了作者严谨踏实的学风。这在浮躁功利的今天,尤其值得赞许和提倡。本书的特点当不止这些,读者自可细细品读,这里就不一一罗列了。有关动名搭配研究,需要考察、分析大量的文献,加之前人在这方面的论著不多,无论成果还是方法,都缺乏可资参考和利用的范本,因而本书作了开创性的工作,其难度也是可想而知。但从更高标准看,本书在一些问题上,也还有待于作进一步的考察和研究。本书考察了饮食、行走交通类以及“宰”、‘穿”、“鼓”等几个动词,就总量而言,所考察的动词面还略显狭窄。如,本书第一章曾对“病”表示疾病义的搭配情况作了考察,指出:以“病”为中心语素而产生的词语搭配“~病”,古今汉语有别。先秦时期,主要有“有”、“遇”、“为”;至魏晋南北朝时,则新增了“卧”、“被”、“发”、“得”、“生”、“致”、“抱”、“中”、“寝”、“婴”、“起”、“成”、“滞”、“结”等14个动词,数量增加较多,变化明显(1—4页)。作者的考察是深入而细致的。稍可补充的是,六朝时期,“感”也能和“病”结合,组成“感病”一语。《南齐书.张欣泰传》:“元徽中,兴世在家,拥雍州还资,见钱三千万。苍梧王自领人劫之,一夜垂尽。兴世忧惧感病卒。”《南史·褚澄传》:“豫章王感病,高帝召澄为疗,立愈。”还有“感气病”、“感疾”、“感心疾”、“感脚疾”等说法,用例很多。近代汉语中这一组合也习见。如: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卷二0:“熙宁十年夏,康节先生感微疾,气日益耗,神日益明。”《老残游记》第十五回:“谁知这个女婿去年七月感了时气,到了八月半边,就一命呜呼哀哉死了。”可补上“感……病”等相关用例。总之,本书在动名词语搭配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这方面的天地还十分广阔。今后应当再拓展考察的对象,揭示演变机制和规律,更加系统全面地研究动名搭配并在其他搭配方面下功夫,把词语搭配变化研究推向深入。本书是作者在前辈学者的研究实践和有关理论思考的启发下,对词语搭配的历时变化现象进行的专题探讨,采用了分类列举、列表统计等研究方法。通过对饮食、行走交通及其他三类动词和名词搭配的研究,从词语搭配的角度,勾勒了词义演变的轨迹,丰富了汉语史的研究,语料翔实,分析细密。
目录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词语搭配变化研究的选题缘由
一、本选题的事实依据
二、本选题的理论依据
第二节 词语搭配变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第三节 词语搭配变化研究在汉语史研究领域中的定位
第四节 词语搭配变化研究的必要性
第五节 本文所使用的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及其历史分期
二、方法
第二章 隋以前一组饮食类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变化研究
第一节 “烹”、“煮”
第二节 “蒸”、“煎”、“熬”
第三节 “饮”
第四节 “食”
第五节 “饭”、“菇”
第三章 隋以前一组交通类动词与名词的搭配变化研究
第一节 “驾”、“御”、“驭”
第二节 “走”、“如”
第三节 “济”、“渡”
第四章 词语搭配变化研究在汉语史研究中的作用
第一节 根据词语搭配变化考察词义的变化
一、通过考察词语搭配区别同义词
二、词语搭配变化反映词语义域的变化
三、词语搭配变化反映词语义位的变化
第二节 根据词语搭配变化考察语法的变化
一、搭配变化反映单个词的语法功能的变化
二、搭配变化反映某类词语法功能的变化
第三节 根据词语搭配变化考察常用词的演变
一、搭配变化反映新词的产生
二、搭配变化反映旧词的死亡
三、搭配变化反映词的更替
第五章 词语搭配变化研究与古籍整理和辞书编纂
第一节 可以为古籍整理提供旁证
第二节 可以为辞书编纂提供资料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引用书目
后记
下载排行 | 下载帮助 | 下载声明 | 信息反馈 | 网站地图  360book | 联系我们谢谢